感动的感恩时刻:如何通过角色互换游戏培育幼儿同理心
记得那天,小雨扮演妈妈,给“宝宝”小木偶喂饭时,小手笨拙地模仿着我平时照顾她的动作,突然抬头问我:“老师,你每天给我们盛饭,手会酸吗?”那一刻,我的心像被阳光晒化的棉花糖,又软又甜。原来,那些我们精心设计的角色互换游戏,早已在孩子心里种下了温柔的种子。
当孩子站到“对面”看世界
幼儿园的走廊上,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小霸王明明抢玩具时理直气壮,可当他扮演被抢玩具的小朋友时,眼眶却悄悄红了。这就是角色互换的魔法——它像一面会说话的镜子,让孩子突然看清:“原来我的小拳头,会让别人这么难受啊!”我特别喜欢观察孩子们游戏后恍然大悟的表情,那种带着点羞愧又充满惊喜的转变,比任何说教都动人。
把“别人的鞋子”穿在脚上
我们班有个保留游戏叫“园长的一天”。当4岁的豆豆戴着老花镜道具,颤巍巍地弯腰捡满地彩笔时,突然咯咯笑起来:“当园长好累呀!”第二天,我惊讶地发现他主动收拾了绘画区。这种体验比唠叨一百遍“要爱护环境”都管用,因为孩子的小脚丫真的踩进了别人的鞋子里——哪怕这双“鞋子”只是用纸箱做的简易道具。
眼泪是最好的老师
上周的“护蛋行动”让我鼻头发酸。每个孩子认领一颗生鸡蛋当“宝宝”,结果小宇的蛋不小心摔碎时,这个平时最调皮的小男孩竟然抽泣着说:“它一定很疼…”那一刻不需要任何道德讲解,他颤抖的小手和真实的眼泪,就是最生动的同理心课堂。后来他主动帮更小的孩子系鞋带时,我知道那颗碎掉的蛋,已经在他心里孵出了温柔。
给家长的温馨小贴士
在家试试“反着来”游戏吧!让孩子决定晚餐菜单(当然要在健康范围内),他们才会理解妈妈每天对着冰箱发愁的滋味;或者来次“盲人散步”,蒙上眼睛让孩子带你走楼梯,那种战战兢兢的触感,胜过千言万语的安全教育。记得妞妞妈妈跟我分享,当她和女儿互换角色睡前聊天时,听到4岁的小人儿模仿自己说“今天上班好累啊”,突然就湿了眼眶。
看着孩子们从游戏中学会用小手抚平同伴的眼泪,用拥抱代替争抢,我总想起教育家蒙特梭利那句话:“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些闪着光的感恩时刻,何尝不是孩子在教我们重新认识世界呢?下次当你蹲下来和孩子玩角色游戏时,别忘了——那个假装在喂你吃饭的小家伙,正在用最可爱的方式,学习爱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