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幼儿总是抗拒学习?游戏化教学激发主动性的秘密武器
每次看到小朋友皱着眉头推开识字卡片,或是把算术本偷偷藏到沙发底下,我都忍不住想笑——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的翻版吗?说真的,谁规定学习就非得板着脸正襟危坐?那些抗拒学习的小家伙们,其实是在用本能抗议着违背天性的教育方式。
记得有次在幼儿园看到个特别生动的场景:四岁的小宇死活不肯认字母,可当老师把字母卡片变成会”咬人”的鳄鱼玩具时,他眼睛突然就亮了。这个转变让我恍然大悟,孩子们哪是讨厌学习,他们只是拒绝被当成知识的容器。那些枯燥的重复练习,就像强塞给他们的苦药片,而游戏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语言。
为什么游戏能打开孩子的心门? 因为当小朋友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时,他们正在经历最纯粹的学习状态——全身心投入,充满好奇,乐此不疲。神经科学告诉我们,游戏时孩子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这种快乐物质能让知识像糖霜一样粘在记忆里。我见过太多把数学题变成”超市购物”游戏后,连最坐不住的孩子都能专注算账的例子。
说到具体方法,我最爱用的是”情境魔法”。比如教垃圾分类时,我们把四色垃圾桶变成会”吃东西”的卡通怪兽,孩子们举着画有各种垃圾的卡片跑来跑去”喂食”,分类规则不知不觉就记住了。这种带着笑声的学习,效果远比反复说教好得多。有家长曾担心地问:”这样玩真的能学到东西吗?”结果第二天就惊喜地发现,孩子居然主动纠正了外婆扔错的酸奶盒。
当然,游戏化教学可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包装成游戏。它需要教师像编剧一样设计情境,像导演一样把握节奏。我设计过”闯关救公主”的拼音课,每个声母都是打开城堡大门的钥匙。当孩子们为解救”被巫婆抓走的a公主”而主动复习发音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简直让人感动。
特别想分享个小秘密:与其费力纠正孩子”不认真”的态度,不如反思我们提供的学习体验是否足够诱人。就像没人会拒绝美味的冰淇淋,当学习变成充满惊喜的探险,你看还有哪个小朋友会捂着耳朵说”我不要”?上周有个曾经抗拒英语的小女孩,现在每天追着问我:”老师我们今天玩什么英语游戏呀?”——这种转变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站在教室窗前看着孩子们游戏时的笑脸,我常想起教育家杜威的话:”教育即生活,而不是为生活做准备。”那些在游戏中自然发生的学习,就像春雨渗入土壤般滋养着幼小的心灵。亲爱的家长和老师们,不妨放下”必须严肃才算学习”的执念,让孩子在欢笑声中,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