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艺术表达受限?多材质手工游戏开发感官统合的创意实验室
看着教室里那些被剪得整整齐齐的纸片、涂得规规矩矩的颜色,我常常想:我们是不是把孩子们的艺术表达框得太死了?那些本该自由奔放的创意,怎么就被困在了”正确”的牢笼里?
当剪刀遇上想象力
记得有次看到一个小男孩想用胶水把树叶粘在画好的太阳上,老师立刻制止:”不行哦,太阳应该是圆的,用黄色蜡笔画就好。”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他眼里的光暗淡了下去。我们总在不经意间给孩子的艺术表达设限——必须用指定的材料,必须按照示范来做,必须”像样”。
但艺术哪有什么必须?那些被我们称为”乱七八糟”的作品里,藏着多少未被发掘的感官体验和创意火花啊!
触感世界的奇妙冒险
让孩子摸摸粗糙的树皮、光滑的鹅卵石、黏糊糊的浆糊,你会发现他们的表情比看任何动画片都生动。多材质手工游戏就像打开了一扇魔法门,每个材质都是通往不同感官世界的钥匙。
我特别喜欢观察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泡沫板的反应——有人会惊讶于它的轻盈,有人会着迷于按下去又弹回来的触感,还有人会把它撕成不规则形状,然后惊喜地大喊:”看!像不像一朵云?”这些自发产生的联想,比任何预设的”教学目标”都珍贵。
打破边界的创意实验室
为什么要限制材料呢?把布料、羽毛、纽扣、豆子、彩砂都摆在桌上,让孩子们自由组合,你会发现令人惊叹的创意。有个五岁的小女孩曾经用棉花、亮片和树枝做了一个”会发光的树”,她说这是”梦里见过的魔法树”。这种不受限的表达,不正是我们该珍视的吗?
感官统合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在自由探索中自然发展的。当手指感受不同纹理,当眼睛捕捉意外色彩组合,当耳朵听到材料摩擦的独特声响,大脑就在建立那些我们刻意教不会的联结。
给”乱”一个机会
下次看到孩子把颜料混得”一塌糊涂”,别急着纠正。也许在那片混沌中,正孕育着最纯粹的创造力和最真实的感官体验。艺术表达本该像童年一样自由奔放,我们又何必给它戴上规矩的镣铐呢?
毕竟,谁能说清云应该是什么形状?谁规定太阳必须是圆的?在创意的国度里,每个孩子都该是无所不能的魔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