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前明确要求,让幼儿带着任务参与活动。
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来说,逐步建立任务意识是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为了防止幼儿分散注意力,在教学活动前,教师可以先给幼儿“布置任务”,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游戏。比如在 “吹泡泡” 活动中,教师可以事先给幼儿布置一个比赛任务:“看谁用泡泡工具吹的泡泡最多”。与此同时,布置这个“任务”时,语言还应该简洁、明了,便于幼儿理解。
为幼儿选择适宜的材料。
当幼儿的兴趣只停留在材料上时,说明材料的适宜性欠缺。具有适宜性的材料既暗含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又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适宜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操作、探究欲望,而过于花哨的材料则会阻碍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活动目标来投放材料,材料既要有趣,又要尽量减少目标以外的干扰。
2、材料的种类和数量要适宜。
材料的多样性的确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机会和空间。但在一个教学活动中,材料投放过多或过少、更换过于频繁,都容易干扰幼儿正常的教学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为小班幼儿投放材料时,教师应注意材料的种类不宜太多,但数量一定要充足,即同一种材料提供多件;到了中班,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投放的材料的种类可以逐渐丰富起来,同种材料的数量可以减少,让中班幼儿逐渐学会分享和合作。等到了大班,材料的种类应更为多样,并且还可以提供一些半成品材料,让幼儿自主建构。
3、材料要结合幼儿的发展水平,突出层次性。
首先,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投放,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其次教师要根据班级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满足能力不同的幼儿的不同需求,使班级的所有幼儿都得到发展。
总之,适宜的活动材料能激发幼儿操作的最大兴趣,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得到真正的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
文章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