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在私下里一对一的场合,公众场合不要称呼孩子“宝贝”,对于幼教人来讲,这是极不专业的做法,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称呼孩子“宝贝”的坏处
3岁以后,别叫孩子“宝贝”,尤其是在幼儿园。别小看孩子的称呼,它是社会角色的定位,孩子需要一个符合他年龄的称谓,直呼其名比较好,让“名字是代表个人的符号”这种观念从小就在孩子脑海中形成。
1、影响孩子性格塑造
姓名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孩子3岁以前,还没有发育完全,发音也不准,这时他(她)念不出完整的姓名,“喊他(她)宝宝,或者名字最后一个字的叠词都是可以的,但是等孩子渐渐长大,尤其是上了幼儿园,就要喊他(她)的学名,这是一种尊重。”
2、不利于孩子成长
孩子进了幼儿园之后,姓名就有了社交功能,“宝宝”这个称呼与柔弱、需要保护的形象挂钩,这样叫其实是在贴标签,否定了孩子的成长,不仅对孩子的性格有影响,导致孩子依赖性强,不够独立和阳刚,而且孩子未必就愿意被这么叫,心理上也会抗拒。
3、称呼孩子要注意场合
幼儿园老师一定要关注这个现象,不能忽视孩子的成长,不要只图方便亲热,称呼要注意场合,在公开场合一定叫孩子的学名。
称呼孩子学名的好处
1、知道自己的名字
到了幼儿园,为了准确称呼每一名宝宝,也为了培养宝宝“我已经长大了”的自豪感和独立意识,幼儿园里的老师与幼儿交流时,不要说“宝宝今天几点起床的?”而应说“XXX今天几点起床的?”让宝宝意识到学名也是对自己的称呼之一。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宝宝用学名向别人介绍自己,如,说“我叫XXX”而不说“我是宝宝”。为了引导宝宝对自己学名的喜爱之情,还可以向宝宝介绍他学名的含义以及给他取名字的过程等等,以此增加宝宝对自己学名的了解和认同。
2、鼓励幼儿敢于与人交往
对于比较害羞、内向,不善于交往的孩子更要称呼他的学名,鼓励其与人大胆交往。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要让宝宝乐于与人交往,关键还在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要知道,宝宝是最善于模仿的。因此,幼儿园老师与幼儿的交流中应该称呼孩子学名,以建立亲近的师生关系。
4、教会孩子“会与人交往”
宝宝不仅要敢于与人交往,乐于与人交往,还要会与人交往。在这一点上,幼儿园老师对宝宝的教育方式起着决定性的因素。正确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民主型的,尊重宝宝,有关宝宝的事情要和他商量,听听宝宝的想法,即使只是一个形式,也能让宝宝感觉到大人与小孩是平等的,遇到事情应该互相商量。反之,如果幼儿园对宝宝的教育方式不得当,则会导致宝宝从中学习到负面的交往方式,如,专制、忽略等等。
文章转载自:幼师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