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幸听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兼学前教育学系主任许卓娅教授关于——音乐教学游戏化的现场报告,深有感触,结合自己在园所中2年音乐教学活动的执教,总结一点自己的想法和经验。
一、什么是游戏
所谓的游戏就是主观体验的快乐来源于合理需要的满足。例如:
认知(技能)挑战获得满足——观察、模仿学习(获得、占有),探究、创造学习(满足好奇心和自我创新欲望),解决问题学习(自我实现感);
审美感动的满足——生活经验“唤起”享受和操作的“流畅”享受;
人际支持的满足——特别是情感上的相互满足;
自我调控的满足——自由选择、自我管理、自主掌控、自我挑战和自我超越感。
音乐游戏的特性包括游戏性、音乐性、动作性。
游戏性的结构包括:情境性、挑战性、互动性和创新性。
情境性包含对应——审美感动的生活经验激起,例如:
(1)对情境意义的理解与表达反应(生活经验简历联系的冲动);
(2)对情境意义所引发情感的体验和表达反应。
挑战性包含对应——认知挑战目标激起及挑战适宜。例如:
(1)应变反应(根据外部条件变化迅速发起或终止特定行动);
(2)克制反应(根据外部条件限制内部的冲动);
(3)探求反应(对悬念——未知具有好奇和探求的冲动);
(4)占有和超越反应(对外部具有获取冲动,对内部状态具有不满和自我完善冲动)。
互动性包含对应——人际支持的情感激起。例如:
(1)配合反应(组织与服从);
(2)分享反应(娱人娱己与共鸣)。
创新性对应——自我超越与自我实现。
二、音乐游戏化教学与幼儿学习品质的关系
所谓的学习品质是指与幼儿学习相关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以及学习方法。采用音乐游戏化教学的方法能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感,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幼儿的目标感,对于幼儿专注力、坚持性、创造性及反思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作用。
除此之外,音乐游戏化教学还能让幼儿主动追求卓越、主动实践并主动反思、了解理解循序渐进、理解选择和面对责任、理解并乐于直面困难、理解共处和分享观点、体验超越限制的自由。
三、规则游戏基本类型
规则游戏基本类型分三类,依次是体能和智能的游戏、模仿和创新的游戏还有竞争和合作的游戏。
其中内含具体类型,例如:
情景表演游戏(含局部运动的表演——手指游戏);
领袖模仿游戏(镜像 跟随 后像);
输赢竞争游戏(追捉、争物、占位、比大、对攻);
控制游戏(造型 默唱、休止);
传递游戏(传物、传话、传位);
身体接触游戏(拍花掌);
队形变换游戏(换位 穿插 跳转);
猜谜游戏(猜谜对歌、猜领袖、猜音源、猜缺失物);
玩影子、玩东西游戏(乐器、道具)
四、团体律动游戏的基础流程
1、寻找(够用的)故事。
2、为故事匹配(够用的)相应动作。(可以采用老师规定的动作或者采用幼儿创造的相应动作)
3、用动作去感知音乐。(一般需要2—3遍后再添加其他)
4、添加其他——更高级的适宜挑战:如人际合作、友善竞争、创造性表达、队形变换、乐器、道具等)。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故事、动作必须从音乐的框架及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来。
五、团体律动游戏应掌握的几项原则
1、关于时间的调控原则:故事动作应占一节活动的五分之一,音乐感知应占一节活动的五分之一,其他提升的内容应占一节活动的五分之二,充分享受和放松应占一节活动的五分之一。
2、关于空间的调控原则:多用半圆、圆圈的空间安排,以便每个幼儿都看到教师的示范,圆圈时要求在圈上作示范。
3、关于动作的调控原则:
先坐——用上肢做直觉性动作;
再站——原地做上下肢联合动作;
再站——自由空间状态或简单稳定队形中;
再走——自由空间移动;
再走——队形中简单按照规定移动;
再走——队形中复杂或创意移动。
4、合作教授原则:
第一,教师和全体幼儿做互动。(教师先担任发起动作者,让幼儿担任动作反应者,再交换角色)如:教师先当农民,全体幼儿当害虫,再请全体幼儿当农民,教师当害虫。(农民除害,害虫躲闪)
第二,教师带领1或者2、3名幼儿担任发起者。
第三,教师和另外一名教师做互动示范。
第四,教师和一名幼儿做互动示范尝试。
第五,请一对比较快速、能力强的幼儿做互动示范尝试。
第六,请一对比较慢、容易出问题的幼儿做互动——检验评估。(注意:教师在指导这两组幼儿的同时,引导所有幼儿卷入评价,理解游戏规则。)
第七,自由结伴互动或规定结伴互动。
第八,连续玩游戏,在间奏部分交换同伴。
5、动作设计循序渐进原则:
动作模型的规模(模型包含的拍数越多,动作组织的规模越大,难度越高。)
动作的种类及繁复程度(1、在一个模型里,包含不同动作的种类越难,难度越高;在一个模型里,动作的繁复程度越高,难度越高。2、速度 a、每一个动作的绝对时值越短难度越大。b、不同动作之间转关的频率越高难度越大。)
动作本身繁复程度(双手同样动作——双手不一样动作等)
6、整体结构拆分原则:先分层,后分段,难点前置
先分层:在分段探讨动作前,为了保证音乐审美的流畅性,不切断音乐,提供整体的音乐印象。可以在暂时不重点探讨或律动的音乐部分做简单的动作(该简单动作最好能辅助幼儿学习接下来所要求掌握的复杂动作或队形变化等),目的是不破坏音乐的整体性及表演故事的审美流畅感,避免段落与段落、乐句与乐句间转换衔接的困难。
后分段:注意不要在每段都设置过于复杂和高级的要求,每次独立教学活动且重点学习的段落不得多于2个。
难点前置:心理学原理:把握幼儿在一个活动中注意力保持的最佳期解决重难点问题,使幼儿在活动初期注意力最为集中。
7、够用原则
够用原则是指在幼儿熟练掌握律动的基本动作之前,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动作时要注意不要要求幼儿创编过多的动作,要坚持“动作够用即可”的原则。而当幼儿高度熟练之后,再引导幼儿进行自由的创造性艺术表达。
六、活动进程注意力的保持指导
第1部分:活动前,幼儿身体心理处于未被唤醒的安宁状态,教师通过有效的导入,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及注意力。
第2部分:活动中偏前期,幼儿注意力达到高峰状态,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关键时期,解决重难点问题,即体现“难点前置”原则。
第3部分:幼儿注意力保持的身体、心理线开始波动,该时期通过变式练习或提供引起其兴趣的新刺激,激发幼儿的审美体验和创造性表达等。
第4部分:幼儿身体、心理处于较为疲惫的状态,注意力逐渐下降,教师注意不要在此时期提出过多或过难的新问题、新要求,以保证幼儿在轻松、愉快、安全的氛围下结束活动。
七、游戏的“适宜程度”调控
1、调整教师的语言:精炼、精确、惊艳
2、调整教学的流程:层级、先后秩序
3、调整教师的示范方式:教师示范同时幼儿模仿;教师先示范;教师示范——幼儿示范——幼儿模仿;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幼儿边操作。
4、调整教师的提示:时间、方式、进入和退出
5、调整观察、操作的空间状态。
八、构——控流程(高结构:指环境创设材料选择流程设置适宜——低控制:指教师不对幼儿行为进行直接控制)
1、先紧后松(内紧外松)
2、先模仿——再替换填充(先小少局部——再多大局部)——在教师引导下整体创作——材料不变——自选主题创作——自选材料、主题独立创作
注意:2的后续程序是指教师——先“克隆”——后归纳规律——再在引导下局部替换
以上是我做的一些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分享,我相信人人都是天生的戏剧表演艺术家,我们希望幼儿园教师都能成为戏剧教育家。而戏剧教育家的职责不在于让孩子们排戏或教孩子们演戏,而在于保护孩子们的戏剧天资,并创造条件使孩子们充分展现这些天资,“凡是儿童可以自己做的一定要让儿童去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体验的一定要让儿童自己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