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绘本,问题看似很具体,实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一个不讨好的话题。一方面,阅读范围很广泛,儿童阅读也是如此,绘本作为细分类目形态也很多;另一方面,阅读一开始个人化的,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无论哪种观点,都难失偏颇。作为原来的出版人,如今的儿童阅读和教育领域的投资人,我更愿意先从宏观角度与大家做一些分享。
一、众说纷纭,你属于哪个阅读派别?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说明绘本类型。绘本是一个舶来词,目前中国图书分类法里没有此类别,更谈不上二级分类了。
我个人将其分成三大类型,一种是情感类,表达亲情、友情,以及性格和情绪类;二是审美类,通过唯美的、简约的、夸张的画风,来训练孩子的审美观;三是认知类,包括知识获得、生活习惯的养成、譬如识字、数数等,譬如“去游泳馆”、“坐飞机”以及“刷牙”“洗脸”“拉耙耙”等等,这几方面都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
也正是这样的类型之差,形成绘本阅读的不同的流派之争。据我的观察理解,绘本阅读,或者更广泛意义的儿童阅读,有两个流派——审美派和功用派,这与教育领域的“素质派”和“应试派”接近。
关于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方法,争论已久,似乎积重难返,难以突破。因此我断言,关于阅读的种种痼疾,恐怕也难以短期有所改变。请注意,我这里用了一个偏中性的词汇“功用”,而不是“功利”。表明我对后者并非完全否定的。“功利”是有明确的目标,为利益所驱动,而“功用”则泛指“有用的,能解决具体问题的”。
绘本本是源于西方,但经过东方文化传统的感染,也开始分道扬镳了。所谓“功用派”“审美派”对应着两个阅读体系系——东方系和西方系。
西方系强调阅读的审美性,以及情感训练,多以泛读为主。由此,诞生了一大批经典的绘本作品。
绘本在东方的出版传播始于日本,逐渐扩展到韩国和台湾,近五年来在中国大陆普及,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东方的功用性——解决问题。最早是为了解决学习问题,譬如认字、数数、拼音或者学英文;后来逐渐发展到行为认知的问题,譬如生活习惯的养成等等高;然后现在更多是智商和情商的培养上。
在台湾,早期绘本多以直销方式,出版者会将单本书组合成产品包,每本书都标明与多元智能和五感是如何对应,深得新手父母的青睐。
其实,这样分派未必恰当。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所有的行为都是功利的,都是有目的性的。区别是西方更不露声色,强调的是潜移默化,而东方更急功近利。
流派之争,门户之见,在中国阅读推广领域极其普遍,甚至是很严重。见到许多阅读推广人彼此相轻、贬损,实则与这个行业不相称。
对这两种流派,我认为不可偏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智成熟度,应该有不同阅读方式。0-18个月的早期阅读可功用一些,多以色彩、图形等认知训练为主,包括洗澡书、布书、立体书等玩具书、图画书,此阶段的书多以培养阅读习惯为主。2-4岁应该以审美阅读为主,广泛阅读,以培养情感为主,功用的色彩不要太强。5岁以后,孩子性格开始显现,习惯开始养成,能力开始差异化,就应该有针对性进行阅读训练了,就要对症下药了。
譬如我投资的一家儿童阅读推广机构——童立方目前就在做一个整理书单的项目,内容很具体,譬如孩子不吃饭,要读的20本书,孩子不上幼儿园要读的20本书;孩子太自私要读的10本书……这些问题都是教育教养过程中所面对的,很明确具体,父母急切需要得到答案。虽然看似功用,但与应试教育之功利,以及填鸭式的学习对孩子身心的伤害是不同的。
二、面对汗牛充栋的绘本,该如何选呢?
结合以上阅读分层,目前低幼图画书出版品种较少,多是一些无情节、无角色的认知卡片,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端产品,选图、配色以及印刷品质都很差,甚至对孩子的身体产生伤害,要谨慎选择。
情感和审美类绘本可选择性很多,中国五年时间将欧美日韩一百年出版的优秀绘本都引进了,由原来的无所选择,到现在的无从选择。好在这些年许多优秀的阅读推广人努力,开了一些书单,基本上前100名有80%以上的重合率,直接选择来读即可。这些作品多获许多大奖,有过全球市场的检验和无数父母阅读体验,一定没错。
童书超越文化背景的差异性,生命周期很长,绘本类排行榜前500名的图书,百分之六七十是三年前,甚至10年前的,20%左右是去年,只有10左右的当年的新书。绘本是有经典沉淀的,读经典一定没错。
在谈论中国原创绘本的困境时,我曾经有一个观点,绘本经历100年历史,该讲的故事都讲得差不多了,该表现的画风也表现得差不多了,难以有创新。反之,对于选书的父母而言,选择越来越趋同,譬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我爸爸》《猜猜我是谁》等之类的经典作品,一已成为家庭必备。
对于新绘本,则需要精挑细选。近几年童书出版有大跃进的趋向,引进来的作品良莠不齐。如何来选择呢?看阅读推广人的推荐,尤其是一些自媒体阅读推广人,他们愿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推荐,选书眼光独特,选书时也很谨慎,为自己的粉丝和读者负责。这些达人、大V和妈妈之间形成的阅读社群,达人以人格背书,通过场景化来引导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社交方式。
许多爸爸妈妈购书时多通过电商网站,选书以排行榜为标准。这里面潜在一些风险,就是商业对于阅读的过度渗透。
网站为了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多选择客单价高的套书,或者组套推荐,给予更多的资源推荐位,这样马太效应就形成了,因此观察各大电商平台,排行榜上多套书。
为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毛利率,一些低价低质的图书也上榜了。而在一些第三方平台上,许多盗版和低端书更是猖獗,不仅“开卷无益”,一些纸张和油墨甚至对孩子的身体都有伤害,许多家长贪一时便宜,误了孩子。
三是经典多多,该如何阅读?
首先要强调的,绘本阅读一定是亲子阅读。所谓教育,“教”是知识灌输,“育”是人格养成;而父母和孩子通过绘本阅读,形成一种新型的亲子关系,超越“教育”之上了。
“阅读”也分两种流派,一是精读派;二是泛读派。前者讲究“质”,后者追求“量”,两派也是争论不休。
我个人属于折中派,审美和情感类的经典要精读,认知类泛读。在阅读方式上,我也分“原读”和“解读”,前者是照本宣科朗诵,后者则是边读边解,甚至跳开原书来读。前些时获得一本号称“惟一获得凯迪克奖的《小红帽》”,偶然发现每幅画中都隐藏着一个黑猫,于是我以黑猫的口吻给女儿讲小红帽的故事,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
许多父母可能都有这样的想法,读书谁不会啊?没错,在当今时代,阅读还真是一个技术活,要读出品质,读出效率来,还真需要学习。
这方面,有许多阅读推广人有丰富的经验,能读出普通人的所读不出的意蕴和效果来。建议父母多参加一些关于阅读方面的论坛。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掌灯,作者:杨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