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外小孩不怕讲故事写故事?因为他们有Story Elements,也就是故事纸。它有两个用处:帮助孩子分析一个故事,或者自己编写一个故事。
所谓模版(templates),是这样的一种存在:把松散的语言表达转变成有结构的输出,说一句大白话,就是 “填表格”,这其实也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种最常见的做法。今天分享的这套模版叫Story Element(故事纸),有两个用处:帮助孩子分析一个故事,或者自己编写一个故事。
一个故事,千头万绪,也基本上能归结为如此简单的一个结构 … 开始、经过、结尾。
在让孩子做故事(fiction)分析的时候,最基本的就是四个要素:
1、人物
2、场景
3、问题
4、问题的解决
这张故事纸是最基础的,幼儿园小朋友就可以开始用,其实到了大孩子阶段,基本结构也是这样的,只不过大孩子可以像剥洋葱似的,层层递进,把每个要素继续深挖下去。
根据上面这张“基本要素”表,可以和小孩展开讨论,或者鼓励孩子之间进行 “group talk (小组讨论)”。之所以叫 “Snack and Chat“(一边吃,一边聊),强调讨论顶好有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
讨论的内容:
1、故事里的人物有哪些?
2、故事发生在哪里?
3、是不是遇到一个问题?问题是什么?问题解决了么?怎样解决的?
4、你最喜欢哪个部分?
5、这个故事让你联想起相关的事儿么?
6、你会向朋友推荐这个故事么?为什么?
说实话,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不光这个故事读懂了,即使是自己去写一个故事,也会很顺 … 动笔之前头脑还是乌泱泱的,多半会有问题的。
这套故事纸特别强调对人物的分析,理念是:故事、情节都是要按人物这个主线去推动的。有好几张人物分析模版,列几张给大家看看。
这张,让小朋友从几个方面去分析人物: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关键词可以形容他么?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儿?你喜欢这个人物么?
人物的特色,也可以通过这种 “泡泡图” 模版去挖掘一下。
人物特色,主要是通过 “语言、行为、感觉” 来体现的,所以这套故事纸里还给了几张提示图,帮小孩去理解什么叫“人物特色” – character traits?
还有一个模版专门让孩子做人物对比 … 一个圆圈一个人,两个圆圈相交的地方就代表是两个人物特征的相似处。虽然简单,但真的很直观!
人物以外,关于场景,也让孩子简单的画一画、写一写,把故事场景的要点捕捉下来。
这张场景分析,上面空白框里可以让小孩画一画,下面做文字描述 …
四大要素(人物、场景、问题、答案)里,关于问题和问题解决,这套故事纸里有好几张很好用的模版。
这张,列明问题是什么?去解决问题采取的步骤是什么?问题最后怎么解决的?
这么一分析,好像也很简单。
也可以用流程图表示:
最后,这套故事纸里还给了好几个例子,帮孩子去练习怎么发现故事里的问题,怎样提出解决方案 … 比如:
1、你想玩篮球,可只有一个球,其他孩子在玩。你有点难过,觉得自己没机会玩了。
2、妈妈给你生日买了一个很酷的玩具。你很兴奋,你打开盒子,发现玩具坏了,你开始哭。
3、一个孩子邀请全班同学去他的生日派对,但有两个同学没被邀请,你知道他们两人会很难过。
这三个例子给出后,都会问孩子:这个故事里的问题在哪里?你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这样的例子,家长和老师当然可以自己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