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积木区 (一)积木区的教育作用 1.发展幼儿的建构能力,学习建构技法。 2.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认识基本形状、数量关系。 3.学习尝试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方法、设计,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像力。 4.幼儿之间能分工合作,共同设计、建构,共同游戏。 5.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与人交流、表达的能力,以及掌握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积木区的设计 1.活动的内容 积木区可以建构高楼大厦、立交桥、公园等。还可结合基本技能确定搭建内容。如,小班主要学习铺平、延长、围合、盖顶、加宽等构造技能,所以他们在积木区多构造马路、围墙等简单物体。而大班则要求幼儿学习整齐匀称的构造,并会选择使用辅助材料,因此他们多建造结构复杂、装饰精巧的建筑物或建筑群。 积木区可以结合教学主题和角色游戏设计。如,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桥梁”的教育教学活动时,积木区就可以专门搭建各种桥梁。 积木区还可以和角色游戏区、音乐表演区相结合。如为“博物馆”建造“博古架”;为“娃娃家”造“家具”;为“火车站”建造“站台、铁轨、候车室”等。积木区搭了个“舞台”,音乐表演区的幼儿就可以到“舞台”上来演出。 2.材料的提供 积木的种类繁多,在幼儿园一般适合提供木制的本色实心积木、木制的彩色空心积木、塑料的彩色积木等。 在小班,适合提供体积中等,颜色鲜艳,份量较轻,以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为主的形状简单的空心积木。中班则可以丰富积木的种类、形状,增加积木的重量。到了大班,木制的本色实心积木就可以成为积木区的主角了。它的形状可以达到三十余种,数量可以达到一百多块,能充分的满足大班幼儿构造的需求。 根据幼儿的需要,积木区还应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如人物模型、动物模型、房屋高楼模型、花草树木模型、交通工具模型、信号灯、指示牌、家庭用品等。 积木区的积木应分类摆放,必要时还可以贴上标签,以便于幼儿使用、收拾和整理。小班的积木可以按形状、质地、颜色分类摆放;中班的积木可以按照形状大小、高矮排序摆放;大班则可以按形状分合形式进行摆放。 3.场地的设置 积木区的场地应较宽敞、平整。因为积木区的活动是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的,也许上午没有搭完的东西下午还要继续搭。所以,积木区应靠墙设在一个固定的角落。一方面,给幼儿提供可以充分利用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来回走动破坏搭建的物品。 (三)各年龄班积木区的指导要求 小班幼儿的搭积木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他只对搭的动作感兴趣,而不在乎搭出什么,也不会利用积木开展游戏。 在小班,应先引导幼儿认识积木,引起他们对积木游戏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对幼儿说:“我们的餐厅还少几张桌子,让我们一起为餐厅搭几张桌子吧!”或“让我们为小兔子搭一座小房子吧!”等,由此激发他们搭建物体的热情。 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在自己的操作中探索学习建构技法,鼓励他们独立地建构形状简单的物体,并能表现其主要特征,如门、桌子、床等。 从小班起,就应该建立搭建积木的规则,如轻拿轻放,不乱扔,玩后应该收拾整理等。并教给幼儿收拾整理积木的方法。 2.中班 教师应该增加中班幼儿造型方面的知识和训练,如会选择高低、宽窄、厚薄、长短不一的积木搭建不同的物体,并可以尝试提供积木构造图,请他们按图搭建。 对于中班幼儿,可以要求他们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搭建,并学习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物体的搭建。比如三个幼儿合作搭建一个公园。 3.大班 大班幼儿已经有一定的独立建造能力,事先能进行一定的设想和规划,并能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件较为复杂的工程。 因此,对于大班,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玩大型积木建构游戏了。例如,几个幼儿在一起搭高楼,一个幼儿提议要在楼房旁边搭个花园,于是他和另外一名幼儿搭花园。老师走过去问:“你们在搭什么?”他们回答:“花园!”那几个在搭楼房的幼儿已搭好了楼房站在那儿看。老师就说:“你们搭好楼房了吗?”他们回答:“好了。”老师又说:“接下来你们要干些什么呢?”他们回答:“我们想搭个停车场。”于是老师鼓励他们开始动工。他们就在花园和楼房中间搭了个停车场。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班上幼儿参观他们的作品,并进行了讨论评价。许多幼儿觉得还可以再搭一些东西,组成一个住宅小区。结果这次的积木建构游戏前后用了三天才全部完成,几乎全班幼儿都参与其中。幼儿充分发挥了想像力、创造力,以及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在这样的游戏中,教师可以直接参与其中,及时肯定他们的创造性想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材料。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