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从田间地头到餐桌,需要多长的时间?要经历哪些辛苦?只有亲身去体验,才能感受到每一粒米的来之不易。
在幼儿园的自然教育基地里,为了见证一粒米的成长,孩子们历经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处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14个节气,经过7个月的漫长旅程,终于迎来了此刻的丰收。
惊蛰┃播下一粒种
“春雷响,万物长!”倒序回到3月初,惊蛰——这一时间是农历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孩子们也就此正式开启备耕播种。
备耕:为耕种做准备,整理育苗耕地,包括挖沟、积肥等。
播种:认识谷种、泡种、播下种子,撒下希望。
春分┃万物生长
春分前后,自然教育基地里,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春分之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对于常春藤的孩子们来说,燕子和春分的来临,标志着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从清明至立夏,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稻田耕整:稻田栽前进行耕翻、灭茬、施肥、碎土、耙田、平整秧田。
芒种┃插下一株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孩子们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忙着收麦
忙着插秧:走过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在这三个月的时间里,自然教育基地静默的稻田里生机盎然。
秋分┃收获万颗子
从大自然的角度看,无论如何寻找,秋分的本质在于收养。春生春种,秋收秋敛。春分时万物都在生发,都踏上了征程,都有无限的可能性;秋分时在收敛,在告别,在隐居。在此意义上,秋分也是检验一年的收获。
亲身体验收割稻谷的乐趣
二十四节气多跟自然现象、人们的自然感受、农作物种植等相关。在这7个月的时间里,孩子们以大地为课堂、田间为课程、作物为内容,通过种植、培育、收割等体验活动,体验“锄禾日当午”劳动的艰辛,感受“粒粒皆辛苦”过程,享受第一口新鲜的米。在劳动中了解粮食种植的不易,更加懂得珍惜粮食,珍惜生活。
为幼儿创设一个更加亲近自然的环境,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领会理解农耕及节气,去感受节气中大自然的节奏与变化,体验生活乐趣,融入自然世界。
本文来自微信号: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常春藤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