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会给孩子“做规矩”是很多父母的“必修课”。如今关于“做规矩”又出现了新的声音,有的父母崇尚“爱的教育”,认为“做规矩”会制约孩子创造力的发展。两种观点,孰是孰非?
爱与规矩,孰轻孰重?
【青青妈妈自述】
2岁的女儿青青每次自己吃饭,对成人来说都是一场心理上的“大考验”,且不说泼洒了一地的饭菜、汤水,单单就是“玩”食物一项,直接“上手”抓、捏、揉……让一旁的外婆、外公直呼受不了。
这时,我家“做规矩”的正反两派就要起冲突了。我主张让孩子自己进食,哪怕她直接用手,等时间一到,饭菜没吃完也收走,孩子知道饿了,下一顿自然会长记性;可是长辈看到孩子糟蹋粮食、不好好吃饭,实在难以接受,言之凿凿地提出“吃饭就要有吃饭的规矩”。于是,外婆直接“收回”女儿自主吃饭的权利,改成了喂饭。女儿也没有特别反抗,看上去的确也吃得更多了。就这样,女儿在正反两派的不同“政策”下自主切换模式,只是在她自己吃饭时,更加玩得变本加厉,真是让我头疼不已。
【专家说】
青青妈妈在对待孩子吃饭的问题上,一方面走进了隔代教育的误区,那就是教育的同一性问题,孩子现在的种种表现都是由于这个问题造成的;另一方面走进了教育界限感的误区。要想改变目前孩子的现状,青青妈妈除了要与长辈达成孩子教育一致的原则外,还必须要懂得孩子教育的界限感问题,要给孩子设定做事的底线和原则。在底线之上,任由孩子发展、探索,超出了底线就不行。
所谓底线,就是保证孩子身心安全的最低数值。如果孩子的行为对其身心可能造成影响,做妈妈的还一味放手不管,那就是在害孩子了,所以必须在界限感的基础上谈爱。以这样的原则来看吃饭的规矩,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影响到了身体的发育,将来进入集体生活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从小做好吃饭的规矩自然很重要。
【思源妈妈自述】
每次带女儿出去玩的时候,我常常在商场里看到为了买东西而大声哭闹的孩子,以及一旁尴尬无奈的父母。我很能理解父母在那种场合下的心情——好想教训一下孩子,却碍于周围人的目光不得不强压怒火。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庆幸女儿的懂事,每次去超市,她会为自己挑选一个喜欢的物品,一次只要一个,自己权衡取舍,然后高高兴兴地把物品捧回家。
每个人都有无限欲望,只不过成人懂得克制,但是对于自制能力比较弱的孩子来说,“所见即所得”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儿。因此,女儿的懂事并非天性使然,完全是后天“做规矩”的结果。从女儿10个月开始,我就每天给她念图画书。她1岁多的时候,很喜欢歪歪兔系列图书,每天都要念,其中就有一本《一次只要一个》。所以,“一次只要一个”这六个字自然就深刻地印在了女儿的大脑中。
当我和女儿一起去超市前,我会和她约定:“我们要和歪歪兔一样哦,去超市,一次只要……”“一个!”女儿大声说。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专家说】
面对孩子的欲望,如何为他们建立合理的规则,并努力遵循,这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思源妈妈的引导方式很值得推崇,她用故事里的“歪歪兔”,间接地教会孩子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像一些父母常用的“讲道理”,甚至打骂孩子。事实证明,思源妈妈的方法很有效,孩子学会了克制欲望。《一次只要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选择,如果孩子从小就掌握了抗拒诱惑,适可而止的处事方法,那么孩子在将来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而且生活更容易满足和幸福。
其实,爱与规矩并不是冲突矛盾的关系,不是选择了一边,就要放弃另一边。爱不是放任,不是无限度地默许;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去劣存优,引导孩子向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爱是无条件的,但要有原则。而规矩,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规则、一种界限,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Tips:对于0~6岁的孩子,这些规矩很重要!
国外相关研究者提出了几条孩子要遵循的基本规则: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其中,不伤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只有学会保护自己,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这是孩子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
国内某教育机构总结了6条父母需要为孩子设立的规则: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玩具以及各种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专家支持/刘武惠(心理辅导师)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育儿生活)》2015年第10期《爱与规矩》,版权归”上海托幼“官方微信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