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怒气是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情绪表现,但其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正确处理方式却长久以来不被重视。本文试图从家庭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怒气——家长的怒气和孩子的怒气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幼儿;怒气;处理
【正文】
一、怒气的定义
心理学上将怒气定义为一种情绪。而情绪是由自然需要(即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所引起的较低级的、简单的体验。它有情景性强、表情和行为表现明显、冲动性大、发生时间短暂等特点。作为基本情绪之一的愤怒显然也具有以上特点。正如字典的词条解释:怒气是“愤怒的情绪”。所以,虽然我们说怒气是一种情感,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涉及身体、思想和意志的复杂感受。因为怒气并不全为了正义的缘故而发作的。它常使人变得毫无理性,以致于我们无法控制它,而是被它控制。在怒火中,我们常常对理性视若无睹,而采用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的破坏手段。
毫无疑问,怒气自然也是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情绪表现之一。但笔者从家庭教育的主体和家庭教育的对象出发,将家庭生活出现的怒气分为两类:一类是家长的怒气,一类是孩子的怒气。两类怒气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影响危害、解决对策均有不同,下文将一一阐述。
父母的怒气可以分为这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护,常常以放大音量、命令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当你想让孩子学更多的技能、保护孩子不受凉不受伤害等。
第二种是受工作压力:老板的谴责,同事之间的竞争,升职无门等种种影响,自我处于烦躁,常常以冷漠的态度对待孩子,拒绝与孩子交流,陪孩子玩耍等。
第三种则比较严重,家长不能合理处理自身愤怒,于是将怒气转嫁到孩子或者配偶身上,并以粗暴的言语、冷酷的态度、漠视,口头上和肢体上虐待孩子和配偶。
孩子的怒气则比较复杂。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J.B,Watson,1878一1958)指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惯性情绪:爱、怒和怕。而伊扎特(Izard,1982)根据实验得出结论:3一4个月的婴儿会表示愤怒。可见,愤怒是人的一种原始情绪反应,也是幼儿常见的一种激烈情绪,它会给幼儿在生活上产生可大可小的困扰。令幼儿产生怒气情绪的主要原因有:因为不能立即拥有某个东西或者做某件事而失望;为了学习一样新的技能而进行抗争;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渴望产生困难;感情上受到伤害;身体疼痛;失望;被别人误解;感到自己无助或者无能;感到匆匆忙忙。如果幼儿经历过这样的事:被不公平的对待;幼儿感到自己不被需要;成人不遵守诺言;使幼儿产生罪恶感;取笑幼儿;对幼儿的要求含糊不清;被过度地保护;成人自己的悲观情绪在幼儿面前流露;对于幼儿不断的失败不给予帮助;对幼儿要求太多;拿他跟别的幼儿进行比较。被羞辱或者受到恐吓等等。有其中的任何一种,幼儿也会生气,产生怒气情绪。接下来,怒气就转化成了行动:大部分幼儿都有过乱发脾气的行为,包括躺在地上、乱踢乱蹬、尖叫,有时还会屏住呼吸。
二、合理处理怒气的重要性
第一,从必要性来看,怒气无法避免,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怒气。我们已经了解到怒气是家庭生活常见的一种情绪。无论年长年幼,也无论社会地位高低,每个人都会有发怒的经历。怒气真的无处不在:夫妻间会彼此含怒,冷战;父母会对幼儿大发脾气;幼儿也会顶撞父母;同伴间因为争夺喜欢的玩具大打出手,以攻击别人来发泄自己激烈的情绪。家庭生活中的每一时刻都有可能受到怒气的突然“袭击”。而怒气所具有的情景性强、表情和行为表现明显、冲动性大、发生时间短暂等特点也要求我们必须及时处理。
第二,从危害性来看,怒气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及时处理且正确有艺术地处理怒气。上文我们已经将家庭生活中的怒气分为两类,不论是家长的怒气还是孩子的怒气,处理不当都会产生不良后果。
首先,家长的情绪影响孩子的情绪。对于幼儿来说,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的喜怒哀乐对于孩子来说感染力极强。正如有位教育家说的:“如果家长开怀大笑,那么幼儿也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如果家长怒气冲冲,幼儿也会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所措,甚至于嚎啕大哭。”可见,家长的情绪对孩子的性格形成有着直接作用。孩子中有的性格温顺,有的急躁,有的比较敏感,都与父母情绪有着相关作用。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家长不能处理好自己的怒气,将这种负面情绪带到与孩子的相处中,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受到这种不良情绪的影响,对自身性格甚至心理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其次,家长怒气的极端化表现会对孩子的生理造成伤害。父母的怒气有时源于工作压力、烦恼、不顺心,种种内心积压的怒气在无法排泄累积到极点时,就会在家庭生活中爆发。于是,孩子的一个小错误可能引来父母一顿及其严重的斥责甚至打骂。
最后,愤怒也是幼儿常见的一种激烈情绪,它会给幼儿带来可大可小的困扰。倘若对幼儿的愤怒采取忽视或者不予理睬的态度会使幼儿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因为有些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就是因为愤怒而产生的。而一些内向的儿童却会将愤怒的情绪锁在内心深处。这种对强烈情绪的压抑会导致幼儿产生头痛、胃痛等疾病。
第三,从长远性来看,及时处理怒气并教育孩子正确处理怒气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幼儿教育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5-7个月的婴儿就已开始有愤怒、悲伤等情绪活动,3岁时则具备了人类的一切基本情感,如羞辱、忧虑、伤心、悲痛、消沉、激动等。随着心理科学研究的进步,许多专家注意到,智商从某种程度上实际已失去预测儿童素质的权威性。而情绪智力则是决定孩子今后能否成就事业的核心要素。任何漠视、忽略、斥责孩子正常情感需求的言行,都是不利于其身心康成长的。而怒气。作为孩子的一种常见情绪,如果能得到有效控制,能帮助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进而实现幼儿身心康的和谐发展。从小的方面说一个拥有良好情绪控制力身心康的幼儿能实现一个家庭的和谐发展;从大的方面说,幼儿身心康的发展更能实现国家人才的培养,实现社会的和谐康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重视怒气处理,关注幼儿良好康情绪的发展,帮助幼儿身体和心理康的双重和谐发展。
三、如何正确处理怒气
(一)家长的怒气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早在千百年前就指出:“人人都会发怒,这很容易;但是,要在正确的时间、为了正确的目的、以正确的方式、对正确的人表达愤怒,就不容易了,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因此,在处理自身怒气的时候,父母需要考虑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我的反应是积极的吗?我的反应是出于爱吗?努力使每次发怒的出发点,都向“化消极怒气为积极怒气”为目标迈进。为此,笔者提出以下5条具体建议:
1、克制自己情绪上的冲动,不轻易发怒。不要马上说什么或做什么。大多数人处理怒气的都会倾向两个极端:第一,言语或身体上的肆意发泄;第二,回避问题,陷入沉默。这两种倾向都是有害的。作家阿姆布鲁斯·比尔斯(Ambrose Bierce)曾说过:“你在愤怒时说的话,事后准会令你后悔不已。”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火气一上来不管不顾,等冷静下来才追悔莫及。曾经笔者听到这样智慧的教导“生气时,先数到10再开始说话或做事”?这是个很好的建议,很多人可能会数到100甚至是1000才行。这样数数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怒火可能就平息了。英国历史学家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也曾说“要知道一个人的肚量大小,就看什么样的事情能使他发怒。”
2、明确地告诉自己:我生气了。大声对自己说:“这件事让我很生气!现在我该怎么办?”这样做,能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怒气。只有承认自己生气了,才能进一步采取行动去解决问题。
3、找出使你发怒的核心问题。要弄明白自己的怒气是从哪里来并找到发怒的真正原因,接下来要考虑问题的严重性。错误有大小之分,应当区别对待。如果不论错误大小都给予同样的反应,这不是妥善处理怒气的方式。这里笔者建议对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可能会对你有些帮助。美国思想家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曾说“你每生一分钟的气,就失去六十秒的幸福。”因此,不管是谁多么严重的触怒了你,对待无辜者还是以微笑迎接。
4、进行选择性分析。在你采取行动之前,先问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幼儿错误的改正?是否有利于彼此关系的改善?“治疗愤怒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暂且不予理会。”—–塞纳卡(Seneca)
5、采取建设性的行动。如果你选择跟孩子讲道理,一定要本着爱的原则语气温和,听听孩子怎么解释。也许你会对他的行为和动机有新的了解和看法,也许他会承认他做错了并请求你的原谅,这时,你就要原谅他。
(二)帮助孩子正确处理怒气
针对上述所分析的孩子可能产生怒气的原因,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处理孩子怒气的正确方式:
1、爱是第一位。为什么在谈论怒气的时候把爱搬出来呢?因为爱是父母与孩子间康关系的基础。如果孩子感觉不到父母对他的爱,他不仅会感到恼怒,还会抵挡父母的教导,这样父母的努力就白费了。只有灌满幼儿的爱箱,怒气才会绕道而行。能感受到父母的爱的幼儿,他们的安全感就比较强,因而更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包容、饶恕、接纳。这种爱的表达是无条件的,不必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才去拥抱他们。即使孩子把房间弄的一团糟,仍然带他去外面吃早餐,享受美妙的时光。当你持续给予无条件的爱,总是装满他的爱箱,使幼儿与同伴间的怒气的主要根源就除去了。
2、以身作则。很多父母可能都会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孩子会看到你怎样处理怒气并且会效法你;父母平时在处理怒气的事情上,是否做出积极成熟的改变。
3、引导幼儿走出怒气。幼儿表达怒气的途径只有两个:一是通过言语,二是通过行为。这两种途径的表达方式都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就行为而言,孩子可能推、打、扔东西、咬人、揪头发—-当然,这些都是消极的。因此父母要教育幼儿换个房间接受音乐的熏陶可以播放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也可以教孩子学唱一些儿童歌曲,音乐节拍活泼欢快;或者先离开跟随爸爸妈妈散步,观看周边环境调节心情。至于言语方面,孩子说脏话、谴责、喊叫、嚷闹对身心都是不利的。你要听他诉说,认真对待他的感受,还要帮助他处理问题,找到解决方法。作为父母,虽然最后是你说了算,但是孩子需要感到你很重视他的想法和感受。
只有在幼儿期学会控制情绪,身量和心灵才会康成长。幼儿身心和谐的成长亦更能实践国家的富强。因此,所有关注幼儿教育事业的人们都应该关注幼儿良好康情绪的发展,引起重视。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有义务教育我们的孩子珍惜每分每秒与周边的人事物和好相处,和睦同居。
参考文献
盖瑞·查普曼博士 罗斯·甘伯博士.《儿童爱之语》.江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盖瑞·查普曼博士.《愤怒,爱的另一面》.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高晓妹.《幼儿愤怒情绪的产生以及应对策略》.宿州师专学报,2004,03.
高越洋.《浅谈幼儿的愤怒情绪》.科教文汇,2010,05.
高晓妹.《幼儿愤怒情绪分析及对策》.保育与康,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