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全纳教育”是一个舶来语,是指没有排斥,没有歧视,也没有分类的教育理念。从最初提出时关注残疾人开始,到目前,全纳教育已经大大超出了其本身的意义,它的内涵延伸至各类需要被关怀的人群――“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
2007国际教育创新论坛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全纳教育”研讨会带到了杭州,把国际上最前沿的全纳教育理念带进了我们的视野。
相当于中国的“有教无类”
有调查显示,越来越多家庭背景较好的孩子集中在教学质量较高的学校;在重点大学的校园里,相对城市学生而言,农家子弟的身影越来越少……这种种现象都在说明一些问题:起点不公平,机会不平等。“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旨在真正实现教育起点的公平,体现中国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袁益民先生说,全纳教育,并不是指某些类别的学生,也不仅仅讲到残疾学生、移民的孩子、穷人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弱势群体,讲的是所有人、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充分考虑到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全纳教育研究中心和一些全纳性的学校,这些学校无条件地、义务地、开放性地接纳各种各样的儿童,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智力存在障碍,或是家境贫困,在受教育方面都履行同等的义务和享有同等的权利。
让特殊孩子回归主流学校
普通孩子在普通学校,特殊孩子在特殊学校,一般国家都有这样的教育的双轨现象,与会专家表示,全纳教育的一个愿景就是希望把特殊孩子拉到主流学校中,才是更重要的。这就需要主流学校必须敞开大门,特殊需求的孩子才能和正常孩子在活动中打成一片。所以我们不但要改变特殊学校,更要改变主流学校。专家们表示,有的孩子有自闭症,有的拼写困难,有的多动,有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类似这样的特殊需求其实是量很大,面很广的。因此,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国家用相应立法来支持这点。
从社会学角度考虑,将有障碍儿童圈在一个特殊的学校里,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学生长大以后还是要接触社会,当他们从一个隔离的“小世界”进入复杂的大社会时,在人际关系、合作沟通等方面都会面临很多问题。“全纳教育”在国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在一些发达国家,专门学校的数量已逐渐减少。
国外专家带来有效经验
“如果班里有一位智力有障碍或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这个班的学生也能学到与不同情况的同学沟通和相处,这对学生的成长和素质能力的培养都大有益处。”香港一位专家介绍了当地的一些做法,比如一体化教育,这类似一个组织,学校可以自愿加入。目前已经从9个学校增加到117个学校,约占香港学校的十分之一。香港政府对学校表明一体化的学校应该做到什么,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对特殊学生提供额外的资金资助,包括学习困难的,尤其是对自闭症等的孩子,学校可以把特殊孩子汇报到教育部门,获得物质上的资助,最高5万。
在日本,在全纳教育方面的尝试是让特殊孩子进入主流学校,但提供辅助项目,比如提供独立课程,帮助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掌握一定技能。
蒙古则正在进行非常激进的改革,全纳教育在蒙古被看成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的过程,比如成立残疾儿童父母协会,不断提高父母对残疾学生的态度。课程方面,父母可以自己制定孩子的课程,政府还有卫生体系进行帮助,使教师能够很好的准备残疾学生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