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什么东西都喜欢哗众取宠,就连暑期培训也不例外,爆出了“天价”。一期8天,每天学费1100元。近日,广东一家培训机构开出的“天价”暑期培训费引起争议。不少家长质疑,一个培训班凭什么收费这么高?8天8800元,孩子究竟能学到什么?(《信息时报》8月9日)
在此之前,曾听说过一年一万美元、号称国内首个全盘复制国际领先幼教模式的华兰国际村“贵族”幼儿园在天津开园。这样的“天价幼儿园”,拥有一个令人仰视的价格也,有着一流硬件,一个班是一幢配备等离子壁挂式彩电、一架钢琴、一台电脑等高科技设备的别墅……更具有诱惑力的是“孩子毕业时,口语能达到剑桥英语二级水平”的承诺。不唯独有贵族式的“天价幼儿园”,“星级民工子弟学校”也不甘落后,成都市青羊区投资600万元重金打造的成都市第一所星级民工子弟校“青羊区红碾小学”。“天价”的东西层出不穷,也不是没有来由的。约定俗成的规则是,条件好,收费高,距离普通人生活也比较远。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女人与孩子的钱最好挣。孩子的钱为什么最好挣?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说什么是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行为本身并无可厚非,让孩子多学点东西何错之有。但就此剥夺孩子玩耍休息的权利,能否真正换来孩子的美好未来,值得怀疑。家长对孩子有一种超值期待,并愿意为孩子无偿地付出一切,宁愿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无论自己怎样艰苦都不愿亏了自己的孩子。这是父母爱子心切、真情无价的可贵之处。但我们绝不应因此而想当然地以为,孩子就是属于父母的私有产物,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对孩子进行专制或溺爱。合乎规律的教育应是这样的,家长履行抚养义务是必要的,但不必完全牺牲自己的幸福,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学会尊重孩子,要给孩子独立自主的空间。
我们有理由质疑,这样的教育是怎样的一种教育,天价培训班孩子,究竟能学到什么?天价幼儿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冠以“星级”的民工子弟学校会不会因“星级”背离“民工子弟”?这些依然是个未知数。不得不直面的矛盾是,还有这么一些人,还在为学费而奔走,还在为生计而呼号。不绝于耳的报道是,生命成了高昂学费的牺牲品,高昂的学费成了可怕的催命符。一边是愈来愈豪华奢侈的教育,一边是因贫困而陷入“上学困境”的民众,是多么鲜明的讽刺对照。边远地区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的孩子望着几十元的学费兴叹,而发达地区、富家子弟却已争先恐后地涌入了优越无比的“天价”乐园。
当然,没有人可以轻易改变这种贫富差距带来的极端教育不平等。不过,笔者非但对每况愈下的平民教育感到无奈,对酷似世外桃源的贵族教育有着同样的担忧。人是社会的人,即便可以用金钱换来舒适、封闭的学校教育,也必然有走向社会的那一天。没有人可以一辈子似温室的花朵都生活在纯净的环境中。融入社会,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是不可逃避的必然。贵族教育固然可以提供丰厚的物质待遇,可以为孩子打上“贵族”的烙印,却很难培养出具有全人格、康体魄、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世外桃源被打破的那一天,失去了保护伞,缺乏各种实际能力储备已脱胎换骨的“孩子”也必将因不适应真实的生活而招致身心俱损。说的不客气一点,恍如隔世的“孩子”面对竞争、真实的社会,非但体现不出绅士风度,恐怕会事与愿违,因自身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弱不禁风而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
超前的“天价”,钱的作用被无限放大,不可避免会引起部分人心理不平衡,诱发两极分化贫富对立,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进而导致社会动荡;超前的“天价”,让高档幼教机构代替父母亲情,父母和孩子亲密相处和交流的缺失,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被金钱买断,孩子亦会因缺乏亲情感而产生失去双亲的感觉,出现孤独倾向,不利于全人格培养。鲁迅早于80多年前就在《我们现在怎样做家长》一文中,就对家长本位的封建家长制予以了不留情面的理性批判,并主张大人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独立人格,强烈反对凡事由家长包揽的育人方法。拒绝“天价”,应从孩子的衣食父母开始,但愿我们的父母不致因溺爱而毁了孩子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