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课件网就是专门为了孩子的教育,以及幼师教案等等资料,而专门创建的网站。本网站有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以及跟孩子如何相处如何交流的小妙招。希望每个家长都要重视跟孩子的沟通。那么,幼师课件网小编特为您推荐”“结对子”缓解孩子孤独感”,请您翻阅!
现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都有些孤独,这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我觉得,父母可以另辟蹊径,来缓解这种困境。譬如在居住小区内找一个类似的家庭,组成一个临时的亲子联盟,这种“结对子”的方式,也可算是一种省时省力又增进亲子关系的途径。
现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都有些孤独,这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我觉得,父母可以另辟蹊径,来缓解这种困境。譬如在居住小区内找一个类似的家庭,组成一个临时的亲子联盟,这种“结对子”的方式,也可算是一种省时省力又增进亲子关系的途径。
“结对子”缓解孩子孤独感youshijiaoyan.com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父母两个人带一个孩子一个小时的话,平均每个人是半小时,但是如果四个人照看孩子的话是每个人只需一刻钟。况且两个孩子都会自己玩,父母只要做裁判,发生冲突了把他俩拆开就行了,这样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孩子在一起吃饭时往往吃得更香,记得春节时,我们两户家庭带着两个孩子去城隍庙,点了一碗面,给孩子一人一半。那个家庭的爸爸很有意思,先挑起一筷面,然后一下把它吸进嘴里,两个孩子觉得这样吃面很有意思,便随即也跟着吃了,不到十分钟就把面都吃完了,真是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结果。虽然,由于小孩子行为能力比较差,有时相互之间还会发生碰撞,这一点双方父母要理解,并把事情处理好,我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的。
此外,让两个孩子从小在一起长大,类似于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可以让孩子从小意识到,他不是孤独的,不是唯一的,做任何事情他需要考虑另外一个同伴的感受。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们处理自己的事情,要相信孩子,他们是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其实,父母要做的也就是在旁边监护自己的孩子,保证他们不被伤害,根本不需要担心孩子在某一方面比不上别的孩子。只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他自然会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自己是很优秀的。绝对不要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某件事,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youshijiaoyan.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如何缓解孩子的叛逆心理?
一位年轻妈妈的诉说:
最近接到一位家长的咨询,说自己的孩子叛逆性很强,以前在小学时,还听自己的话,可上初一就经常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有时与我对着干,感到无可奈何,以前小的时候,还可以打他,要求他听我的,可现在孩子年龄大,个子大,脾气也大,我都是不敢训导他,我讲得话,他有时不听,怎样来缓解他的叛逆情绪?
知心老师回复:
叛逆性是随着年龄性格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的,所以家长要认真观察孩子所产生的变化,毕竟家长与孩子生活在一起,谁能了解自己的孩子,那当然只有孩子的父母,特别是妈妈。
(一)年龄因素。在小学时,孩子的个性不强,但进入小学五六年级后,逐渐进入青春期,那孩子的独立性就更加了,当父母的观念与他的想法不一致时,他会产生排斥心理,拒绝接收外来的强加的做法,如对老师的强加要求产生抵抗。
(二)性格问题。性格是人的重要标志,性格有外向性和内向性,外向的性格容易把自己的心理反映及时表现出去,所以不会轻易形成“心理聚集”,也就是叛逆性强度比内向性的孩子要低。可内向的孩子不轻易把心理活动表现出去,所以很容易集中在一起,爆发起来就是不得了,对家人的表现就是一顿打骂。内向的人很难接受新观点,相对比较保守,也不会对外来的事物有浓厚兴趣。
(三)环境因素。环境是产生和激发叛逆心理的重要因素。如果家庭环境和谐,就不会激发孩子的叛逆性,孩子与父母沟通没障碍,就没问题。如果家庭关系紧张和压抑,那孩子的叛逆心理逐渐在加大。
如何缓解孩子的叛逆心理呢?
(一)相互理解。“理解万岁”,这句话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十分重要,但如果做到相互理解,那是需要用心的事情。
(二)家庭关系和谐。家庭关系很重要,如果孩子与父母关系紧张,那孩子肯定会叛逆,并且与父母对着干,具体把关系弄和谐点,主要是看父母如何对待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毕竟初中生不一样,人大了,就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这个需要父母理解,千万不能把孩子当成小学生一样,包办孩子的一切,这样反而让孩子无所事事,毫无上进心。
(三)换位思考。父母和孩子都要换位思考,要常常假设自己是个孩子,如果自己背着书包,每天上7节课,晚上要做作业2小时,这样的工作时间,这样的用脑强度对自己是否感到劳累,这样你就知道孩子的心理想法,而孩子要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家长,每天为了家计而不辞劳苦,对孩子照顾仔细,对于孩子来说,最好写出文字要好些,写出来之后,就知道孩子的心理。
缓解逆反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张大生说,表面上看,孩子很极端,很逆反,实质是家长长期以来高高在上过分专断,不尊重孩子造成了恶果。
张大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逆反的形成:首先,中国传统历来讲究“孝顺”,这是大家广泛认同的标准,让孩子从小规规矩矩听话,孩子稍有不从、不敬便会受到批评,被冠之上“逆反”的帽子。其次,养儿防老,儿女成龙成凤自己脸上有光的老观念在中国还有市场,因此,一些家长的功利心很重,希望孩子完全按自己为他设计的路线成长,甚至把自己的未来押在孩子身上,过度施压导致孩子出现非正常逆反。同时,家长被自己的两种心态掌控着:一、你是我生养的,所以,你要听我的话,按照我的要求去做,甚至像我一样去思想。二、你还小不懂事,不知道人情冷暖,不知道社会竞争的残酷;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爱你,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所以,你要听我的。
另外,相对于欧美一些国家的孩子,中国的孩子没有经济自主权。国外的孩子可以通过假期为邻居提供修剪草坪、送报等方式积攒零花钱,去买他喜欢的东西,而中国的孩子只能依赖家长。家长不同意,就没办法。中国孩子课业压力大,接触社会少,在父母面前是弱势群体,解决与家长意见不一的能力有限,几乎没有逆反的资本。因此,张大生认为,逆反的根出自家长、学校、社会,不要动辄拿“逆反”说事儿,推卸各自所应担负的责任。
“逆反”是成长的需要
加强沟通能缓解逆反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也是他们成长中的必经之路。
哈师大教育系刘爱书博士认为,孩子逆反的过程是自我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不逆反的孩子是没有长大和心智不成熟的孩子。逆反是孩子摆脱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思维判断能力增强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只有通过逆反,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完整、充实、有竞争意识和创造力的优秀的人。压制逆反,就是对孩子的自我认识的否定,必然会引发孩子更强烈的反抗。
面对孩子的长大、独立,刘爱书博士认为,作为家长要预先学习孩子成长各个阶段的特点,学会放手、信任、尊重孩子,加强沟通,让“逆反期”平安度过。当明白逆反不是对父母辛苦养育的否定和漠视,不是对父母权威的威胁,父母就不会那么紧张了,冲突自然会减少,甚至会鼓励孩子逆反。当家长在适当的范围内鼓励孩子逆反,孩子不仅得到了成长应有的空间,而且会变得合作乖巧,亲子关系自然会得到缓解。
孩子“电视孤独症”的防治
近年来,外国有学者发现,随着电视的普及,儿童孤独症患者有所增加,多见于3-7岁的儿童。
国外学者经观察研究后指出,患“电视孤独症”的儿童,即使再经过良好的教育,将来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也就是说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很好地生活。
4岁的小宇,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半天,大大的眼睛只盯着荧光屏,对于其他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不愿意活动,不愿意游戏,不愿意和别人说话……久而久之,他孤独、怕羞,见外人不敢抬头,不和其他孩子玩耍做游戏,连公园的摇马都不愿意坐。
显然,小宇患上了“电视孤独症”。
患“电视孤独症”的孩子会——
●长时间地看电视,觉得离不开电视,整天与电视为伴,不关心周围的事物,对玩具不感兴趣,也不喜欢接触小朋友。
●不看电视就会焦虑不安。
●看电视时不让别人打扰,还时常模仿电视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能将电视节目中的故事情节背得滚瓜烂熟,文不对题地应用于日常生活,有的还出现自言自语等反常行为。
这类患儿性格孤独,缺乏生活经验,缺乏学习能力,缺乏责任心,缺乏应对环境的能力,不能适应社会,情绪波动不稳。
原因——
由于儿童的思维能力较差,行为模仿性较强,过多地看电视,可使大量的电视信息深深地渗透到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之中。往往是电视看得越多,对儿童的影响越大。
危害——
这些孩子由于处在孤独之中,既忘记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他人的存在,陷入虚幻的情景之中,常常会想入非非,心理严重变态。
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学习能力,所以积累不了生活经验,不会处理日常生活,不会与他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对待周围的事物,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长大后很容易成为心理不全的人。
“电视孤独症”的防治
●要严格控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超过0.5-1小时。
●要选择适合儿童看的电视节目。内容要和儿童的年龄相适应。适合儿童看的节目有动画片、木偶片、儿童文艺节目、知识小品、智力竞赛等节目。凡不适合儿童看的节目,家长应坚决不让孩子看。
●家长自己要尽可能少看电视。家长中至少要有一个人和孩子在一起,给他讲故事、玩游戏,转移他对电视的注意。
●孩子看电视时,家长应该陪着,给孩子解释电视节目中的某些适合孩子的内容,帮助孩子理解。之后,可以让孩子复述电视内容,培养孩子的分析、表达、记忆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识别孩子的孤独症(上)
早一天发现孤独症,宝宝就多一分过正常生活的希望。即便对孤独症了解不多,我们仍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宝宝的行为特征发现某些端倪。
由于目前对于孤独症还没有更好的诊疗措施,加上孤独症一般发病在3岁之前,这个阶段正是宝宝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医学界普遍认为对孤独症患儿进行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心智行为训练可以帮助宝宝挖掘潜能,通过早期干预的方式帮助宝宝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说越早发现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因此早期识别孤独症便显得十分重要。
孤独症患儿与正常宝宝比较,通常存在明显差异。下面列出的情景描述了正常宝宝和患有孤独症的宝宝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妈咪可据此推断宝宝是否具有孤独症倾向。一旦发现宝宝表现异常,一定要及早就医,并尽快实施早期干预。
社会性及人际关系障碍
描述1
正常宝宝:不到半岁的宝宝就会注视他人的脸,对他人的逗弄与亲近表现出期待与高兴的情绪。大约半岁左右,宝宝开始认生,表现为不愿意与妈咪或者亲近的监护人分离,如果有陌生人靠近,会哭闹或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
孤独症宝宝:宝宝不会注视妈妈的脸,也不会对人微笑;妈妈给宝宝喂奶时,不将身体贴近妈妈;妈妈伸手抱宝宝时,不会做出迎接的姿势,眼睛也不正视搂抱他的人,对他人的逗弄与亲近没有反应,对父母没有正常宝宝的那种依恋行为,父母来了或走了,都显得无所谓。很少哭,从不粘人,通常比正常的宝宝显得“乖”很多。
描述2
正常宝宝:周岁之后,宝宝总是像个小影子似的跟着父母或其他亲近的监护人,模仿他们的动作,并以眼神、动作、简单的词句主动与人交流。一旦遇到困难或者感觉身体不舒服、情绪不好等都会寻求成人的安慰。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父母没有依恋的感觉,与陌生人相处也没有畏缩的感觉,更不懂得与人主动交流,遇到困难或者感觉身体不舒服通常也会显得无动于衷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
描述3
正常宝宝:两岁以上的宝宝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热衷于各种有趣的游戏与活动,玩玩具和游戏时内容丰富,花样繁多,并且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已经懂得遵循游戏规则。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喜欢独来独往,不与小朋友一起玩耍;不懂如何玩玩具,不遵守游戏规则,只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玩耍,对一些不是玩具的物件十分迷恋,特别喜欢作单调、重复的动作,对物品摆放的位置十分敏感,不喜欢任何形式的变化。如果有人试图改变他,会表现得非常烦躁。有时候也想与小朋友交流,但是不懂得交流技巧。比如,可能突然跑去拍人一下、打人一下或者揪人一下,然后又若无其事地离开。他的行为看起来显得毫无意义。
言语及沟通障碍
描述1
正常宝宝:在宝宝听懂话之前,就已经懂得用声音、动作、表情等来与人沟通,比如饿了、困了、身体不舒服了,都会通过不同的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宝宝高兴了,会咯咯地乐。长期与宝宝相处的妈妈就可以根据这些差别来判断宝宝的需求。宝宝再大些就能听懂不少话,并且开始咿呀学语。
孤独症宝宝:宝宝对语言的理解比较困难,也没有与人沟通的欲望。到了该学说话的年龄,仍然没有学说话的迹象。
描述2
正常宝宝:两三岁的宝宝已经会说不少话,而且懂得用语言与周围的人群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对于一些以前没听过的句子会很感兴趣,并且喜欢模仿。
孤独症宝宝:宝宝语言发育明显迟缓,对别人的问话常常没有回应。即便会说话,也不会主动与人交谈,却常常说一些不知从哪里学来的话,比如背诵电视广告等等。但是仅仅是说说而已,对他所说话语的真正含义根本不了解,也不懂得在什么样的场合使用这些语言。他们常常用词不当,分不清你我他,或者反反复复说着同样的句子,语言生涩呆板,很少有沟通与交流的性质,让人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