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重视子女教育是不容质疑的。到了今天,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保证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愿意付出比正常学费多得多的钱为自己的孩子换一个重点学校的入学资格, 这种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已变成了一种不惜血本的投入。
不过在以前, 教育的高投入还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阶段。而现在, 很多幼儿园也卷入了这股潮流。最近的例子就是2006年11月下旬才正式开园的南京市恒海外国语幼儿园。该园的一年收费为10万元。
恒海幼儿园的教学设施包括篮球场和大型玩具区,室内有电脑区、多功能厅、琴房、迷你演播室等。工作人员介绍,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储物柜,柜子全部由实木制成。而图书馆里的书籍和教具全部从国外进口,这些书籍可以发声、唱歌。
外籍教师是恒海力推的一个方面。目前入学全日制班的孩子有10多个,分成3个班。教师和学生的比例为1∶1,任课教师除1人外,全部为外籍,均具备教师资格。园内平时的教学语言是英语,就连负责照顾幼儿起居接送的生活教师,也是外籍或英语水平达到八级的中国教师。
面对来自普通市民阶层和一些专家对其高收费的质疑,幼儿园的创办者表示,目前幼儿园主要针对的是外籍人士、外企高管、名门望族、企业老总的孩子,以及其他年收入高而且偏爱欧美教育模式的家庭。
该园所在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官员也表示,恒海是一所民办幼儿园,因此根据政策,实行自主定价,政府部门不能干预。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幼儿教育既是基础教育事业,又是社会公益性、福利性事业,收费并不昂贵。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幼儿园工作条例》,各地教育部门会同物价部门制定了幼儿园“分类评估,按质论价”的收费办法,扩大了幼儿教育的投资来源,促进了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幼儿园收费的节节攀升。
在北京,一个普通幼儿园,平均费用每月在七八百甚至千余元已很常见,如果全托,费用还会更高。据权威统计,今年1月至11月,北京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44元,同比增长13.6%。全年收入估计可达2万元。如果一个三口之家,只有一个人工作,则幼儿教育费用将占全家收入一半以上;如果两人皆工作,也占了四分之一。
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朱家雄提供的数字, 在中国,目前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家庭无法让幼儿接受一年以上的学前教育,其中高价幼儿园过多、平价幼儿园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学前教育机构更加短缺。
对幼儿园的高收费现象, 认同者指出民办幼儿园的经费全靠自筹,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要吸引更多的生源,势必就要在教学质量、条件和环境上具备特色和优势,而这些都是与大量的资金投入分不开的。虽然他们收费相对较高,却能为孩子们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
而反对者则强调幼儿园的好坏和费用没有必然联系,贵族学校不等于重点学校,也不等于高质量教育,入读贵族学校不一定就能够成才。相反,优越的生活环境还会使孩子形成盲目攀比和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惯。
自由选择消费
宕子 (金羊网): 幼儿园在我国并未列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范围,作为一种教育产品或教育商品,与陈列在超市柜台或橱窗里的商品一样,它的价格也是由生产成本与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这家幼儿园在硬件与软件两方面设施上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耗费了天价成本,自然也就要求得到相应的天价学费。此外,社会上某些特殊群体,确实存在这种教育需求,也有能力支付天价学费,那么,这种天价学费的幼儿园就有其存在的需求。
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就教育而言,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教育诉求,只要这种诉求是合理合法,且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全的社会都应该提供定位不同的教育产品予以满足。不可否认,天价幼儿园培育出来的儿童的综合素质未必高于普通幼儿园培育出来的儿童的综合素质,但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天价幼儿园的理由,如同住五星级宾馆里和住10元一夜的廉价宾馆都能获得很高的睡眠质量这一事实不能成为否定五星级宾馆的理由一样。
天价幼儿园是否物有所值不妨交给市场去选择和评判,我们如果以宽容和理解的眼光去看待它及与它同类的事物,我们的社会或许会变得更美好、更和谐。
王石川 (齐鲁晚报):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也就是说,家长有权利给孩子选择不同类型的幼儿园,无论是“贵族”的还是“平民”的,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选择天价幼儿园无可非议。
天价并没有原罪,一听到天价就敏感是狭隘的。总有人享受锦衣玉食,总有人住华屋别墅,总有人驾驶敞篷宝马,只要这些人的财富没有原罪,我们何苦愤愤不平?一见别人吃香喝辣就嫉妒眼红,一见别人披金戴银就天旋地转,是贫富分化的不平衡心态。
不管富人还是穷人,能够自由选择消费,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因此,笔者期待,有朝一日,天价幼儿园不再成为新闻。笔者更期待,有朝一日,物质更丰富了,让子女进入天价幼儿园成了稀松平常的事情。到那时候,那些愤愤不平的网友,如果你的腰包鼓了,难道不会送孩子上天价幼儿园得到更好的教育吗?
雷辉 (光明网): 在很长一段时间,国人认为幼儿园通常只是帮家长带带孩子,教他们识一些字,背几首诗,唱唱歌跳跳舞的地方,然而这样一个简单的教育机构竟然要价10万元,无怪乎公众会质疑它“值不值”。
天价幼儿园之所以天价,并非它的成本天价,也并非它能将孩子教成天才,而是像它这样的幼儿园太少category,而这种教育需求又相对较旺,价格自然而然也就飙升。我们的幼儿园办学思路应该更宽广,不能满足于传统的唱歌跳舞识字背诗,而应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多样的教育设置。据以这一点,天价幼儿园是一个敢于创新的标本。
耿银平 (新浪网): 这些年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重点中学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源,都说自己的硬件最先进,教育理念最先进,实际上多是一些空洞的作秀,实质却多是清一色的应试教育,先进与否多用升学率和状元学生进行证明。
在这样的背景下,天价幼儿园出现了,不但带来新奇的“教育”模式,鼓励孩子们尝试,更可以通过“外语教学”和西方教育理念,为孩子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自由无疆的平等交流,课业轻松。在教育探索过程中,当今教育最应该关注这种务实精神,为我们的教育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天价幼儿园可能害了孩子
成露 (工人日报): 打着“特殊群体需要”招牌,推行“天价教育”的不止是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体系中也能找到这些贵族学校。如果说“特需教育”是一种消费品,那也是“过度消费”,是“奢侈品消费”。凡属奢侈品消费,都应该是被列入适度限制范围的。更何况,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决定了不能随便拿“教育”谋取暴利。
“特殊群体需要”作为“天价教育”的借口,必然会对社会产生一种不良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为它竭力推行的就是“贵的就是一流的”理念。仔细琢磨南京天价幼儿园创办者的话,似乎暗示富裕家庭如果不把孩子送进这样的“一流幼儿园”,不为孩子上幼儿园每年掏出10万元,就是没有“国际化的教育眼光”。但是“国际化教育”并不一定是“天价教育”。有一流的设施和从外国引进的教育模式也不等同于“国际化教育”、“一流教育”。
“天价教育”的实质就是把教育引向贵族化、奢侈化。别墅式幼儿园里的孩子用纯净水洗澡、高校兴建高尔夫球场,这些畸形现象完全脱离了中国目前的实际。正如有人说的,如果钱的作用在教育中被无限放大,实质上是对教育的一种不尊重。发达国家有收费很高的学校,但他们的社会整体富裕程度较高,进贵族学校的学生家庭生活与普通学校学生差距不大。但我国目前整体富裕程度不高,不少偏远地区的孩子连年收费几十元的小学都上不起。
“天价教育”还可能诱发优质教育资源向“特殊群体”倾斜,甚至垄断,结果就会导致教育鸿沟。教育直接关系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命运,教育不公就是社会不公。
我认为,一流的教育就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高质量的平民教育。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大众的权利。
万全 (新华网): 如果把教育当作一种消费,天价幼儿园无疑是一种高档次的消费。它的出现,适应了一些有经济能力的家长的需求,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首批招收的90名学生,已有50多个来自天津、北京、上海、保定等地的孩子进行了入园登记,但是其中外籍孩子占很少一部分。而且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这种高消费的教育容易助长孩子的优越感和攀比心理。上得起私立学校的孩子,家庭经济条件都是非常好的,这些孩子凑到一起很容易产生攀比心理。而且,他们每天看到的都是有钱人,却从不知道不少偏远地区的孩子连年收费几十元的小学都上不起,很难想象这样的学校能培养出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的学生。
其次,它不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这些孩子从小就在远离现实社会的桃花源中生活,长大了必然要走向社会,如何面对社会就成了问题。就算是像有些家长所说,孩子长大后送到国外去,也一样要面对生存环境的改变。这些孩子长大后,当生活迫使他们必须融入普通社会时,不适应而导致的挫折感必然会使他们身心受损。
家长们花天价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绝对是想物有所值,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对于孩子来说,真正缺少的并不是物质待遇,而是对孩子全的人格、康的体魄、以及求知欲的培养,同时还要做好适应社会变化的各种能力的储备。
王旭东 (华商报): 天价幼儿园所谓的“满足特殊群体的需要”,与其说是满足外籍及富裕家庭等特殊群体的幼儿教育的需要,倒不如说是一种技巧性“劫富”。幼儿园的硬件堪称一流,投资的成本自然挺高,但这也不足以成为天价收费的理由。全英文教学其实是天价收费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价码。
在英语热高烧不退的背景下,全英文教学无疑最能打动家长。外籍孩子从小开始学英语倒也没什么可指责的,英语是很多外籍孩子的母语,如果在本国他们肯定会首选英语,但不知道是否要付如此天价的教育成本?中国家庭的孩子“放弃”母语的启蒙学习,花天价从幼儿开始培养孩子的“全英文”,完全是家长把自己对英语的崇拜强加在孩子身上。
表面看来,这是消费者自愿的,没有谁强行从这些富者口袋里“掏钱”。因为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幼儿教育上,相关法律法规未明确收费标准,提供了可以“天价”的条件,全英文教学更能诱惑富者主动掏腰包。
var cpro_id = “u2085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