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三亿儿童热盼优秀电视剧 儿童电视剧路在何方?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嗨嗨,俺老孙来也!”12岁的林涛紧盯着电视屏幕,右手捏着遥控器。孙悟空这声响亮的“棒喝”没有引起他的兴趣,荧屏随着他大拇指的点击继续变换着频道。

  曾几何时,暑假看《西游记》是 孩子 们难以抵御的诱惑,但是二十多年来,唐僧师徒总是如约而至地出现在暑期荧屏,一遍又一遍地演绎着观众早已耳熟能详的取经故事,以致招来一片质疑:这条取经路为何就走不完?

  对于跋涉在“取经路”上的国产儿童剧来说,三亿儿童的需求似乎是“难以承受之重”,然而正是因为承载着如此重大的责任,我们在质疑它的同时,更要追问一声――儿童电视剧“路在何方”?

  走不完的“取经路”

  暑假生活尽管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安排,但对于大多数 孩子 来说,电视无疑是陪伴他们度过漫漫长夏的一个忠实“伙伴”。然而,看似五彩缤纷的电视荧屏在 孩子 们满含期待的目光中却显得单调而苍白。“实在没有什么好看的!《西游记》我都看好几遍了,好多台词都能背下来。”林涛有些沮丧和不满。

  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西游记》无疑是国产儿童电视剧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为无数人的童年生活注入欢乐和想象,也创下了其他儿童电视剧难以企及的“收视之最”――长达二十年的播放时间,多达几亿的观众群体。

  自诞生之日起,每到暑假总会出现几个频道同时播放《西游记》的盛况,以致被称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年复一年的重播也许最能体现一部经典的生命力,然而毋庸讳言,狂轰滥炸式的重播也同时在消解经典的魅力。“这条取经路为何就走不完?” 孩子 们的抱怨显然表明暑假《西游记》的“热播”并非屡试不爽,而是事与愿违。

  其实,《西游记》的尴尬并不在于作品本身,而是由国产儿童电视剧整体性的“不景气”造成的。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青少年的审美趣味和需求心理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面对好奇而又挑剔的青少年群体,网络游戏、好莱坞动画、日韩风潮、以及各种各样的流行时尚无不使出浑身解数以博取他们的青睐。

  暑期档荧屏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参与角逐,然而国产儿童电视剧却常常处于失语的地位。在此情形下,《西游记》等少数优秀儿童剧自然成了不少电视台支撑暑期荧屏的“不二法宝”。

  对于国产儿童剧的创作者和生产者来说,观众的质疑和不满恰恰是一副正当其时的清醒剂――走了二十年的“取经路”已经再无风景,必须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和观众收视需求的精品佳作。

  “三亿儿童,嗷嗷待哺”

  中国有多达3.7亿的儿童,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发挥的影响丝毫不弱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在所有的媒介中,电视由于更具便捷性和普及性,对儿童的生活、认知和心灵的影响尤为巨大。

  然而,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够对他们发挥重要影响的儿童电视剧却长久地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据相关调查显示,2006年我国电视剧总产量500多部,共计13872集,总数居世界第一,而儿童电视剧发展至今的总量只有500部,年产量不足300集。国家广电总局曾有要求,儿童电视剧的产量应占电视剧总产量的7%,而实际上去年儿童剧的产量只达到要求的三分之一。

  这一惊人的反差引起了许多学者和社会人士的忧虑和重视,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曾经用“三亿儿童,嗷嗷待哺”形象地概括国产儿童电视剧的现状。从暑期各级电视台的节目安排来看,仲呈祥的总结并非危言耸听。除了“老掉牙”的《西游记》,暑期荧屏上的儿童剧只有家庭情景剧《家有儿女》、新版《济公》和《快乐星球》等屈指可数的几部,根本无法满足 孩子 们的收视需求。

  相对于萧条的儿童剧,成人电视剧却一直风景独好,因而也“吸引”了假期中大批以电视为伴的 孩子 。于是,战场杀戮、宫廷权谋、家庭纷争、情感纠葛等大量含有“腥、星、性”成分的电视剧填充了 孩子 们的假期,也侵入了他们天真纯洁的心灵世界。

  如果说儿童电视剧创作的不足导致了 孩子 们的“嗷嗷待哺”,那么成人电视剧的入侵则是危害他们心智的“毒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对于 孩子 来讲,观看适合成年人欣赏的节目本身就是灾难。一些无法理解的内容给儿童造成的困惑对他们就是一种伤害。”

  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儿童电视剧,意义不仅在于给 孩子 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快乐,同时也是一种基于精神和文化意义上的拯救与呵护。从广义上说,教育并不仅仅是家长和老师的责任,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的文化部门和相关从业人员同样肩负着教育的重担。因而,儿童电视剧如何突破眼前的“迷局”,不仅事关一个产业的兴衰,还将深远地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儿童剧,敢问路在何方?

  从中国影视制作的规模和发展势头来看,资金、技术、人才乃至市场都不是制约儿童电视剧发展的“瓶颈”。事实上,近年来“大投入、大制作”的国产电视剧屡见不鲜,从事剧本创作和电视剧制作的队伍也人才济济,而全国上千家电视台和亿万观众也构成了潜力巨大的市场。但是在这些优越的外部条件下,儿童电视剧的创作并没有“水涨船高”。

  究其原因,是电视剧制作者乃至社会对儿童剧始终存在着一种“刻板成见”印象。在多数电视剧制作者看来,儿童剧的收视率无法与成人剧相比,拍儿童片往往“出力不讨好”,甚至是光赔不赚的“慈善事业。”

  如果眼光开阔一些,这些“论断”很容易不攻自破。以美国系列儿童片《哈利・波特》为例,它的每一部都能横扫各国票房,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收视热潮。对该片的制作者来说,收视率与市场回报从来不是顾虑,在赚得盆满钵盈的同时,他们还能坐收“慈善事业”所望尘莫及的社会效益。

  不难看出,国内儿童剧制作者秉持的是“以销量定产量”的逻辑,看似遵循了市场原则,但实际上是主观草率地给市场定位,无形之中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思想就是生产力。国产儿童剧的根本出路在于制作者能够抛弃僵化、保守的观念,积极探寻新的题材和创作思路,并找准与儿童天性和审美取向的契合点。

  近年来,《家有儿女》和《快乐星球》等深受观众好评的剧作为国产儿童剧增添了一抹亮色。2005年首播的《家有儿女》,堪称国内儿童电视剧创作的一次成功尝试,该剧采用情景喜剧的形式,生动有趣地呈现了少年儿童成长过程的诸多问题以及家庭教育的难点,并且把传统文化和时新的教育理念融为一体,和乐融融之中不乏教育的启示。

  今年年初上映的《快乐星球》则被誉为“一把解决国内儿童剧迷局的钥匙”。该剧把 孩子 们引入一个充满想象、友情和关爱的科幻世界,十分自然地展现了童心、童真和童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快乐星球》以剧作本身为依托,形成了电视栏目、图书、音像等多元化发展格局。由该剧改编的同名小说发行量已达200多万册。此外,根据剧中情节开发的电子游戏,“星球系列”书包、文具盒、作业本等儿童文具类产品,以及相关的儿童饮食和服饰也纷纷登陆市场,与电视剧这一“母体”相得益彰。

  事实证明,国产儿童剧欠缺的不是市场,而是一种开放心态和开拓精神。这正是儿童剧在走过漫长的“取经路”之后,所取得的一部预示着希望和未来的“真经”。(本报记者 张以瑾 实习生 王晓娟)

   《中国教育报》2007年8月18日第4版

var cpro_id = “u2085020”;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三亿儿童热盼优秀电视剧 儿童电视剧路在何方?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