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就诊神经科儿童爆满,北京儿童医院在早晨7点多就挂出“全天神经科号已挂满”的告示牌
“10年前我们做临床教学找个抽动症的 孩子 得等一星期,现在我每次出门诊都能遇到几个。”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毅昨天对儿童精神康现状表示很大担忧,据他估计,目前本市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率已经从10年前的1%,增加到了5%。据了解,一个全市规模的儿童精神康状况流行病学调查正在酝酿当中。
昨天早上7点,当记者来到北京儿童医院时,就看见7号挂号窗口已经挂出了告示牌:“全天神经科号已挂满”。几个家长因为没能挂上号而神情沮丧地转身离去。而在7楼神经科门诊,半圆形护士分诊台已经被操着各地方言的家长们围得密不透风。分诊护士一边翻着病例本一边告诉记者,“今天挂出去70个号,绝大多数都是初诊。”虽然看不出哪个是要看抽动障碍的患儿,但凭她的经验“肯定有”,“现在这样的 孩子 挺多”。
据了解,抽动症 孩子 的特征比较明显,如反复摇头甩颈、挤眉弄眼、出怪声,甚至说脏话等。记者按照护士的指点在人群中寻找,果然找到了正坐在妈妈怀里吃干脆面的三岁女孩小雨(化名)。据观察,小雨一边吃面喉咙里一边发出“呜、呜”等声音,她的妈妈和爸爸对 孩子 的这种情况已经习以为常,“没事,她平时就是这样。”小雨妈平静地对记者说。据了解,其实小雨还有个更大的毛病,就是三岁了还不会说话,小雨父母带她进京要看的是这个病。
北京儿童医院神经科 专家 邹丽萍教授介绍,儿童抽动障碍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短暂性抽动症、慢性抽动症和抽动秽语综合症。目前,医生、护士们普遍感觉抽动障碍的患儿越来越多了。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毅的体会是,十几年前,儿童抽动障碍属于罕见病症,“我们临床教学时需要等这样的病例,而且常常等一个星期才能出现一位,”他说,“但现在不同了,我每次出门诊都能接待几位抽动症 孩子 。”郑毅曾在10年前组织过我国六省市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率调查,“当时是1%,”他说,“现在估计是5%―10%。”
相关 新闻 : 专家 分析儿童抽动症三大诱因
缺少玩伴压力大 依赖电视电脑 大脑神经受损―――
■干脆面、可乐都能引发抽动症
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郑毅指出,研究表明,导致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内因,也就是遗传基因缺陷。“实验证明,抽动症是有家族病史倾向的,”郑毅说,“但是外因更为关键,这就是 孩子 的不良生活方式。”据他介绍,现在很多 孩子 都爱吃快餐、喝可乐、看电视、玩电脑,岂不知这些东西对 孩子 的脑神经发育会产生很大不良影响。
■学习压力、心理压力过大
郑毅还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家庭向独生子女化发展,父母的重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少年儿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据调查,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达13.91%。一则公开报道的数字更让人震惊:“近年来,我国一些中小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生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北京、上海学龄前独生子女心理变态的比率就超过50%。中小学调查表明,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接近30%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处于不及格水平,而优秀或良好者仅占8.2%。”
■近50% 孩子 有“玩伴危机”
一项在南京市1000多名小学生中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 孩子 都喜欢有同伴与自己一起玩耍;但有46.7%的 孩子 缺乏玩伴,经常一个人玩;平时只有9.7%的家长经常和 孩子 玩,节假日也只有15.6%的家长能陪 孩子 玩。近50%的 孩子 找不到玩伴,这种“伙伴危机”将会对 孩子 的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郑毅指出,目前,我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 孩子 成长过程中本来就缺少伙伴,而很多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控制甚至禁止 孩子 和外界接触。长此以往, 孩子 的人际交往能力必然低下,心理康也不容乐观,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另外,缺少玩伴使 孩子 们更依赖于电视和电脑,而医学研究已经表明,长时间看电视和电脑会使 孩子 的大脑神经发育产生畸形,使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的可能大大增加。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