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洋网
许多 专家 早已反复强调:超前教育不可取。但是许多父母仍不以为然,反而纷纷要求 幼儿园 在中班、大班开设数学班、英语班,还有些父母甚至要求 幼儿园 开始小学一年级课程。可见,时下的新新父母已经不满足 孩子 只会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会2位数的加减法,而是希望 孩子 能通过 幼儿园 学会电脑操作,会三位以上的珠心算,会写尽量多的汉字等。若不,这些都会成为父母向 幼儿园 兴师问罪的理由。
 电脑班早设置
 其实,父母要求 孩子 能超前学习的意识,早已有迹可寻。5年前,广州黄金幼儿早期教育机构在广州市7所省一级 幼儿园 中开设电脑专门课程,教学材料分别是其研发的教学课件,以及从软件市场收集的各类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的教学软件――不仅满足于鼠标点击,而且是运用键盘、软件等。姑且勿论这些班开设的目的,但确实迎合了部分父母的口味,这些班才有生存的空间。
 高深课程成新标准
 不少 幼儿园 园长 对父母的超前教育意识感到无奈:让 孩子 在 幼儿园 学写字只是小儿科,更多是学英文、多位数换算等。广州市某省一级 幼儿园 的 园长 认为,这已经成为行内 园长 们为难的事情,因为父母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把这些课程划分到衡量该 幼儿园 硬件标准上。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民办 幼儿园 和许多自负盈亏或承包性质的公办 幼儿园 为了招徕生源、多赚钱,不得不开设一些程度达小学水准的课程。
 不设班是为 孩子 好
 近日,天河区名雅苑 幼儿园 的电脑启蒙学习中“仅仅教用鼠标”,而遭到部分父母的诘问。该园的何 园长 则表示:我们是不会改变电脑课程内容的。因为 孩子 们利用电脑色彩艳丽、形象有趣生动、解说言简意赅、音乐悦耳动听的特点,学习指法和鼠标的运用就足够了。过多学习,反而不利于 孩子 的身心发育。
专家 视点
 广州市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谢国生:“超前”并没好处
 超前学习对一般 孩子 而言,并没有好处。从心理角度上说,学龄前的 孩子 心理承受能力还低,小小年纪就过早背上学习负担,是不公平的。儿童在 幼儿园 的年龄是3至5岁,这正是他们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的阶段。若将过多的时间分配到这些超前学习中,自然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要减少,结果是可以设想的。我们不是经常听到那些早年埋头苦读书的人往往EQ不高、情绪压抑吗?因此,我认为还是让 孩子 顺其自然发展吧。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冯晓霞:用电脑学而不是学电脑
 电脑、外语、应试教育等已经不可逆转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父母让 孩子 早学东西无可厚非,但应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如电脑教学在儿童的教育中只应充当工具, 孩子 是“用电脑学,而不是学电脑”。儿童的信息化教育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开展,不要盲目跟风。
孩子 在三四岁时没有接触电脑并不可怕,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按照 孩子 的发展规律进行。如果真的要接触电脑,父母或者多位小朋友可以同时操作一台“电脑”。这样不仅增加了亲子时间,多位小朋友一起操作,还能避免由于电脑“单人单机”的特性损害 孩子 的社会化发展。
 父母反响
 黄先生:我认为超前教育可行
 我看那些哈佛女孩,网络神童等,都是父母老早就让 孩子 接触英文,学习程度较深的中文后的结果。既然有那么多成功的例子在前,那从某种情况来说,超前教育方法是可行的。只要掌握好方法,我相信我的 孩子 也一定能收到成效。
 因此, 孩子 自小就学电脑等。尽管 孩子 对于经常星期六星期日都要“加班”,偶尔也会对我表示为难,但是得到的收获却让我这个做父母的很欣慰,我相信 孩子 对于自己有如此成绩也感到自豪―――美术作品经常得奖,数学成绩得到提高,电脑方面更是成了我的“师傅”了。
 名人家教
 蒋雯丽:不强加太多东西
 蒋雯丽所塑造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深受观众喜爱。她也想 孩子 能早点学到知识,让她脸上有光。
 她原来刻意安排 孩子 学一些东西,买很多有关早期教育的书,还带他去听一些课程,请一些教育 专家 来给他辅导。后来她不这么做了,她觉得父母不能强加给 孩子 太多的东西,一个 孩子 在6岁以前不应有太多负担。现在,她有空就多带他到公园玩,与大自然保持亲密接触。
 丁俊晖:放弃读书是正确的
 去年4月,年仅18岁的“台球神童”丁俊晖夺得中国斯诺克(即英式台球)公开赛冠军。
 由于成绩比较差,丁俊晖初中就辍学转向专心打球。“我只是认为当时放弃读书的选择是对的。以我的事业来说,不可能双方面发展,读书对我来说确实没有太大的用处。”丁父也声称:“既然 孩子 在台球方面有潜力,我不会像其他父母那样一味让 孩子 读书。”
 后记
 4岁的 孩子 要学会2位数加减乘除,5岁的 孩子 要懂得如何操作键盘……超前教育的起跑线在前移,从小学教育挪到学龄前教育来了。
 智能的总量是相对守恒的,一种智力类型能量的升高必然伴随着相对应的另一种智力类型能量的降低。而这种降低往往体现在心理调节能力上。
 处于超前教育环境下的 孩子 往往有超人一等的优越感,舆论的作用也使 孩子 必然产生虚荣心,从此,求知不再是为了满足源于兴趣的自然渴求,而是为了超越别人、赢得荣誉。这些“聪明绝顶儿”一旦完成了辉煌的学业而在工作中无醒目的建树,实际境遇的强烈反差必然使昔日的优越感变成失落感引发出各种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那些由于超前教育而被一度视为“有天分的 孩子 ”,到更高的学府时,由于失去优越感,竞争激烈而选择结束生命的例子不难见到。这些可怜的 孩子 苦无宣泄压力之处,最终选择了走向死亡之路!他们向世人敲响了警钟――难道父母还想上演这样的悲剧吗?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