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教育学院若升格大学,教职员的薪酬或会增加两成
 香港教育学院力争正名为大学,原因之一是能够与七所资助大学平起平坐,这包括社会地位和教职员薪津。由于该校平均薪酬较其它大学低两成,有分析称教院一旦正名为大学,每年的薪酬开支或增加逾千万港元,校长等高层的待遇届时或会「水涨船高」,与其它院校整合时,亦不至于居下风。但教院发言人表示,院校薪酬已同公务员脱钩,该校工会副会长梁恩荣也强调正名大学「不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
 几年内削资达四亿元
 教院在创办十年后,终于在去年五月获得自我评审课程资格,但教职员薪酬平均比其它大学低百分之二十的局面不变。教院校长莫礼时曾对传媒表示,当年理工学院等校升格为大学后,可转用待遇较佳、与公务员挂钩的大学薪酬机制,但教院现则无法受惠。
 教院几年内累计被削资近半(四亿元),今年亦削减逾百个师训学额,更要裁减一成半教职员,同时合并院系。校方曾计划在去年十月推出新薪酬机制,但经历削资裁员风暴后,足足拖了一年才在校董会作出最后审批。
 薪酬脱钩意味教职员薪酬可加可减,院校之间可互相参照。证诸各大学现况是,中下层普遍要减,但中上层则未必,尤其在争夺人才之际,试问校董会岂会待薄管理层?熟悉高教界动向的人士认为,教院近期力争正名,争取与大学同等待遇,相信这才是底蕴。记者试以教院每年薪酬开支逾亿推算,若要拉近与大学差距,或需增加逾千万元。
 与他校合并势所必然
 资料显示,教院的学位课程在千禧年增至一半,校方也多次同教统局磋商转用大学薪酬机制,但不获局方答应。直至去年获得自我评审资格后,教统局更向教院申明,这与正名大学是两回事。教统局局长李国章和常任秘书长罗范椒芬同称,教院难凭单一学科(师训教育)升格大学。
 对于教院师生争取正名大学之举,目前只得小学界和幼儿教育界公开支持,其它兄弟院校未见声援。相反,教资会正催生教院与中文大学教育学院的深入协作,教院校董会主席梁国辉也不讳言两校将来或合并。
 有教统会委员认为,教院与他校合并势所必然,因为职前教育已饱和,目前仅余在职培训,「估计到二○○九至二○一二年左右,可培训完毕,看来教院也要功成身退了。」争取尽快正名,或是教院与他校整合时有发言权的王牌之一。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