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著名 幼教 专家 孙岩同志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这是中国 幼教 界的巨大损失。
 孙岩,女,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49年9月,中央托儿所(后改为军委保育院)。1978年,教育部普教司 幼教 特教处处长。1980年,出版7种幼儿配套教材,把在文革中遭到毁灭性摧残的中国幼儿教育拉上发展轨道。1985年,高龄之岁的孙岩担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1986年,中国学前研究会正式被世界学前教育组织接受频频出现在国际 幼教 会议上。1987年,她全力筹划的 幼教 理论期刊《学前教育研究》公开出版发行。 1991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研究会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92年,研究会被有关部门批准为国家一级学会。
[相关链接一]
 孙岩 : 幼教 常青树
 特约记者 君杨
 今天辛勤的、科学的抚养培育婴幼儿身心康成长,明天就会有社会主义祖国的昌盛繁荣。
—孙 岩
 新中国的 幼教 事业会牢记一人,她就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首任理事长孙岩先生。
 孙岩,河南人。30年代,已是高中生的她,偷偷跑出封建家庭奔向延安,入党后被送到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学习,亲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李富春等老一辈的授课与教诲,前辈的言传身教赋予了孙岩对革命事业的信仰与执着。当时延安许多有 孩子 的女同志,为了能继续工作,把 孩子 放在一起,轮流值班看,这种形式被亲切唤做“妈妈变工队”。有心的孙岩从此萌生从事 幼教 工作的想法。1949年9月,孙岩调进北京,她谢绝安排她去中央机关工作的好意,执意要搞 幼教 。她对 幼教 事业的赤诚感动了康克清大姐,得到她的支持,经组织批准,她到了中央托儿所(后改为军委保育院)。
1978年,孙岩调任教育部普教司 幼教 特教处处长,她奔波于 幼教 第一线了解全国 幼教 现状。次年,在她的提议与努力下,《城市 幼儿园 工作条例》出台,《 幼儿园 教育纲要》颁布,同年,她三赴上海,商谈编辑幼儿教材,两年后,7种教材配套出版。条例、纲要,教材三套车,把在文革中遭到毁灭性摧残的中国幼儿教育拉上发展轨道。
1985年,高龄之岁的孙岩担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穿梭于各地,为研究会建立全国联系网,组建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幼儿教师三结合的科研队伍。
1986年,她的不懈努力使中国学前研究会正式被世界学前教育组织接受,从此,研究会成员频频出现在国际 幼教 会议上。
1987年,她全力筹划的 幼教 理论期刊《学前教育研究》公开出版发行。
1991年,孙老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研究会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92年,研究会被有关部门批准为国家一级学会。
 如今,孙老早已从行政机关和研究会的领导岗位退下来,她依旧热切地关注和参与着 幼教 工作,就在记者与她通话时,她家里正有 幼教 界的同志在开会,而再过几天,她又将飞赴郑州参加全国学研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这位常青树般的 幼教 老人总会令人思索些什么,也许顾炎武的两句诗更能道其生命的追求:“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相关链接二]
 好大一棵树
《 幼教 园地》编辑部 王慧敏
 头顶一个天,
脚踏一方土。
 风雨中你昂起头,
 冰雪压不服。
 好大一棵树,
 任你狂风呼,
 绿叶中留下多少故事,
 有乐也有苦,
 撒给大地多少绿阴,
 那是爱的音符。
 好大一棵树,
 绿色的祝福,
 你的胸怀在蓝天,
 深情藏沃土。
―――亦为题记
 我是在2004年9月24日上午拜访到孙岩先生的。因为已经通了两次电话,所以她一见面便称呼我小王,亲切地拉我在沙发上坐下,亲自倒了一杯水递给我,还端上一盘夹糖核桃仁让我品尝,使已经在北京奔波了好几天的我有一种回到家的温馨的感觉。孙老装扮得素雅、利落,尤其头发梳理得格外精致,那精神矍铄、兴致勃勃的样子,使你根本感觉不出她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反而受她的情绪感染,也轻松愉快起来。我把名片递给孙老,并把要采访的基本意图说了说,她马上便想起我们《 幼教 园地》的李海燕主任和黄玮老师,让我回去代问她俩好,还问黄玮主持的《大头娃》情况怎样。我一一答应着,为孙老如此好的记忆力颇感欣慰的同时,更为她心中装着我们的刊物,关心我们的同事而深深感动。因为我知道孙老一直很忙,昨天晚上还审阅几十位 幼教 专家 关于幼儿安全问题联名写给温家宝总理的一封信,不断的有来访来电,也要参加一些重要的会议……正说着话,深圳一所 幼儿园 的 园长 来了电话,孙老歉意的让我稍等,只听她在电话里说着:“我也很想你们,我身体挺好的,不用挂念我,你们的方案我看过了,很不错。”孙老一生执著于 幼教 事业,足迹几乎踏遍全国各地的 幼儿园 ,她以平易谦和、宽厚仁爱的人格魅力和执著认真、创新奉献的敬业精神,赢得了领导 专家 们的敬重和 园长 老师们的爱戴。
孙老怕我耽误下午的火车,便先把我需要的资料 图片 整理好给我,关掉电话,饶有兴致的和我聊起了她的 幼教 人生。
(一)“我是自己特别喜欢 幼教 工作的”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有的是自己特别喜欢,有的是阴差阳错命运的安排,有的是服从组织分配,当然也有的是为了一种生存需要。起初的情形虽然不尽相同,但大多数最终喜欢上甚至迷恋上了这项工作,并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事业理想。为什么呢?因为为 孩子 们做事,同 孩子 们在一起,的确有无尽的乐与苦,有着局外人体会不到的吸引力。我是那种自己特别喜欢 幼教 工作的人,尽管绕了好多弯儿,但最终还是绕到 幼教 上来了!”孙老说着,自豪爽朗地笑起来。她思路极为清晰,甚至能讲出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什么事,她说道:“当年我历尽诸多坎坷到达延安,得以在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1月入党,被送到中央马列学院三班学习,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审科工作,之后到米脂女校当了三年小学教师。1940年与同在马列学院学习的林默涵先生结婚,第二年有了我们的女儿。也就在那时,我的工作特别繁忙,深切地体会到女性的辛苦,体会到处理好照顾教育 孩子 和工作关系的十分的必要性,自那以后,从事托 幼教 育工作的强烈愿望便在我内心深处扎下了根。但是,愿望的实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我更是一波多折。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到重庆新华日报工作一年,辗转上海,后在香港《群众周刊》杂志社工作,这份杂志是我们党对外的一份宣传刊物,一呆就是三年。解放后调回北京,当时康克清同志要求我到妇联工作,我为了深埋于心灵深处的愿望,执意要求到一线做托幼工作。经组织批准,我到了当时的中央托儿所任职六年。1955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脱产进修了两年,聆听了前苏联 专家 戈林纳和马诺依连卡的经典讲座。毕业之后先后任北京幼儿师范学校校长、书记,师大女附中校长、书记,北京市教育局中教处处长等职。文革期间,我被迫到陕西的临汾、屯刘农村劳动改造,耽误了十年宝贵时间,直到1977年底,我被彻底平反后,感觉不能再等待了,写信执意请求到教育部做 幼教 工作。1978年4月,我终于如愿以偿,尽管此时已经58岁了,可仍然觉得我生命的春天来了!”说到这里,孙老似乎有些激动,手有些微微颤抖,我连忙给她倒了一杯水,随便说了几句别的,我的心似乎也被什么东西哽住了。
是的,春天来了,理想的花开始慢慢绽放!
(二)“我必须无愧于我的岗位,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孙岩先生任中央教育部 幼教 、特教处处长后,面对遭受严重破坏的祖国幼儿教育事业,她决心拨乱反正,为尽快恢复幼儿教育,她下大力气抓了三件大事:组织召开了“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参与制定了《城市 幼儿园 工作条例》(试行)、《 幼儿园 教育纲要》(试行);并主持出版了我国第一套“统编”《幼儿教材》(教师用书)7种9册,对提高保教质量,促进我国幼儿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起了重要作用。此间,还曾访问朝鲜、缅甸等国,赴法、日等国和香港地区参加国际会议,推动了我国与世界 幼教 同行的交流。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退休以后,孙岩先生依旧为 幼教 事业奔波忙碌着。她和一些老 幼教 工作者一起倡议并组建了“中国幼儿教育研究会”,1985年,高龄之年的孙老任该会理事长,在她的主持下,研究会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工作,对活跃学术、提高 幼教 队伍水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86年,在她的多方努力下,“中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加入了“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同年,她主持创办了研究会会刊《学前教育研究》,亲任主编、社长。1992年,在她的积极努力下,“中国幼儿教育研究会”被正式批准为国家一级学会,并更名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1999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庆祝新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50年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成立20周年”的双庆大会上,孙岩先生把她主持编写的《我们的足迹―――中国学前教育20年资料汇编》奉献给了广大 幼教 工作者,并做了题为“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的主题报告。2003年10月15日,孙岩先生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庆祝中国百年 幼教 纪念大会。
她的确无愧于她的岗位,无愧于时代赋予她的光荣使命。为表彰她为 幼教 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1989年中国教育学会授予她“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中国福利会授予她第五届 幼教 事业“樟树奖”,1991年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她“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奖”、1995年教育部授予她“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奖”。2000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内藤七朗国际育儿奖”。
采访接近尾声,我恳请孙老对《 幼教 园地》提些宝贵意见和建议,她首先肯定了我们的栏目越来越灵活,内容越来越贴近家长和老师,孙老建议我们开辟一个“百年 幼教 ”专栏,介绍一下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的发展情况,每期介绍一下 幼教 发展史上的关键重大的活动,以及著名幼儿教育 专家 像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的教育思想等等,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开阔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难怪孙老被爱戴她的 幼教 同行们称为“ 幼教 常青树”,她的心里永远装着 孩子 ,永远装着祖国的 幼教 事业,正如一首歌中唱的“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撒给大地多少绿阴,那是爱的音符!”
(文章和照片转自:山东优师教研_幼师课件网)
[相关链接三]
 发自内心的几句话
――《马背摇篮》序二(编者加)
 孙岩
 回忆和编写“马背摇篮”的人和事,是姚淑平同志多年的心愿,现在她终于编写出来了,真令人高兴!
 1941年1月,在延安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我和姚淑平相识,她在教育科,我在编审科。因为住的窑洞临近,也就熟悉了。记不清什么时候我们都相继离开了延安,直至1949年9月,我到北京西郊万寿寺中央托儿所工作,她在北京六一幼儿院工作,才又相遇了。从此以后,她和北京六一幼儿院就成了我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老师和榜样。
 这本回忆录的手稿送给我看时,使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当年战火纷飞,随时准备奔赴前线的战士,把体弱多病的幼儿,送到保育院。 孩子 们对新环境的生活不适应,思念妈妈。他们受到保育员无微不至的关怀,才克服了种种困难,逐渐康起来,并且茁壮成长。我不由地流下激动的泪水。又看到经过许多地方转移,最后母子团聚,妈妈拥抱着聪明康的 孩子 ,一再向保育院的同志们感谢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也使我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兴奋、喜悦的泪花。多么不容易啊!延安第二保育院胜利地出色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保育 孩子 的任务。
 一位不满30岁,尚未结婚的男院长张炽昌,带着一批从没有参加过集体教育幼儿的工作人员。他们又是从四面八方调来的教职员工,其中有的保育员、勤杂员只有十二、三岁。这支队伍要承担的任务却是教养一百多个从两岁到五、六岁的婴幼儿。而且要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中行军,多次不停地转移,时时防备敌机轰炸及其他意想不到的侵扰。对抚育、保护好幼儿已经够难为他们啦,还要使幼儿受到好的教育。在艰苦岁月的磨炼中,他们形成了一支坚强的保育队伍。他们研究摸索出教育幼儿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积累了培养未来革命者、建设者的基本经验,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从这本回忆录中不难看出,除一切外部条件外,保育员自身刻苦努力进行工作的情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全体人员都有那么一种精神。就是大家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也就是为打垮日本侵略者,全国人民得解放,相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并愿跟着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一坚定的信念是大家凝聚的精神支柱。当明白了教养幼儿也是革命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培养革命的后备力量,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时,就能够做到齐心协力,全心全意,一切为革命,一切为 孩子 。
 其次,不会的就学,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这一批保教工作的“门外汉”,经过与 孩子 们的接触、了解,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逐渐摸索出集体教养幼儿的“门道”,进而建立起卫生保、值班交接等一系列制度、规约,形成了11个教育观点,想出了使 孩子 心灵上能够满足,促进他们康发展而建立的“接 孩子 的制度”,又发现幼儿自我教育的好方法,推广了一位保育员的经验“儿童画报”等。同时在工作人员中,使教育者首先受教育,常年办黑板报,后改名为“保育日报”,深受全院人员的欢迎。许多人不单是热心的读者,也是积极的投稿者、通讯员,在积极参与中不断提高自己,这就是“实践出真知”嘛!
 第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保育院做的工作的根本保证。从保育院成立后,除不断加强集体领导和团结外,凡是交代任务都让大家清楚,明白目的,贯彻办法,注意事项等,许多都是经过大家层层讨论、研究,再去贯彻执行。发现谁的好经验,就组织大家学习、研究、补充、完善,并逐步推广。在全院按着“保教合一”原则抚育幼儿的过程中,就逐渐明确做到面向全体幼儿,加强因人施教,重视解决“特殊儿童” 的教养。这些都是领导与全院人员共同创造、探索出来的。院领导真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群众的智慧,加以总结,使工作步步提高,向前发展。
 总之,延安第二保育院创造性的工作,积累了集体教养幼儿非常丰富、宝贵的经验。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幼儿教育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内容。这本回忆录正是保教工作者、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幼师生的读物,从阅读中可以研究分析那些可以借鉴的经验以及规律性的教育原则,这样对推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1994年10月
附《马背摇篮――忆战火中的延安第二保育院》简介:
《马背摇篮――忆战火中的延安第二保育院》,是北京六一幼儿院的前身――延安第二保育院的工作经验总结。延安第二保育院是马背上的摇篮,革命的摇篮,它建院之初的四年多,绝大部分是在纷飞的战火中度过的。它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数次转移,行程数千里。在不平凡的经历中,创造性地谱写了一支革命摇篮曲。
 本书由姚淑平著写,韩作黎和孙岩作序,同时收录了当时保教人员创作的儿歌、歌曲和故事,以及六一幼儿院的工作人员、毕业生和家长的回忆文章。正如孙岩先生所评价的那样,这本书记录的宝贵、丰富经验,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幼儿教育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内容。”
――编者按
[相关链接四]
 时代赋于我们的责任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孙岩
 在全国上下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华诞的时候,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也迎来了她20岁的生日。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的前身是中国教育学会幼儿教育研究会,她诞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1979年3月,全国教育规划会议召开,9位 幼教 界代表在会上呼吁创立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在党政领导关怀下,中国教育学会幼儿教育研究会于当年11月在南京成立。这是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第一个群众性的学术研究团体。
 当时,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非常薄弱,而幼儿教育研究几乎是空白。在社会上,许多人甚至认为幼儿教育不是什么教育科学。在 幼教 界,许多 幼教 工作者也不认为幼儿教育是一门教育科学,有的则认为教育科学研究是高不可攀的,神秘得很,幼儿教育研究应是 专家 学者的事,与己无关。研究会成立后,起步的艰难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全体会员与研究会的领导集体面对现实,毫不退缩,勇敢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以后,随着研究会工作的开展,群众科研工作者队伍的逐步壮大,群众性的幼儿教育科学研究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研究会及会员们不仅在国内广泛开展 幼教 科研活动,还不断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幼儿教育科研交流活动,开阔了视野,结交了朋友,获得了信息,学习吸取了先进的理论和经验。同时研究会也接待了国际 幼教 界的同行,参加了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学术科研的对外交流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 幼教 科研活动发展得很快,以中国教育学会幼儿教育研究会这样的二级学会承担 幼教 科研活动的全面开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研究会提出申请,国家教委同意,民政部于1992年7月批准中国教育学会幼儿教育研究会为国家一级学会,更名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研究会作为国家级学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科研活动,扩大了研究范围,对课题的选择也更合乎 幼教 实际需要。20年来,研究会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在科研大道上迈进。
 研究会成立20年来所起的作用,我认为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广泛地调动了 幼教 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了 幼教 工作者对幼儿教育这一门年轻教育科学的认识。②把不同层次的 幼教 工作者组织起来,极力促进各层次 幼教 工作者合作进行 幼教 科研活动,推动 幼教 事业整体发展。③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志愿参与 幼教 科研活动的 幼教 工作者,现在已形成了一支群众性的科研队伍。④为 幼教 工作者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学前教育学术交流提供方便。
 20年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同全体会员开展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欣喜,可以欣慰的是大家尽了力量,完成了时代赋予的责任。回首过去,放眼未来,我们有不少感慨和思索。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1.要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引导研究会的工作方向。①坚持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精神认识社会发展的步伐,按社会需要确定工作内容。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前进必须回顾历史,不割断历史,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历史,对现实情况更要如此。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促进工作、取得科研成果的根本保证,也是对待一切事物和工作应有的态度。③不断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密切结合学前教育工作去理解、领会精神实质。④坚持群众观点。研究会是群众性学术团体,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来看待前进中出现的问题,要反对妄自菲薄,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过去,同时也要反对脱离国情、脱离实际、生搬硬套、拔苗助长、盲目无科学根据的做法。还要反对“钦差大臣式”的“客里空”吓唬人的形式主义。
 2.要坚决地、不断地将中青年 幼教 工作者中具有科学研究能力、一定专业造诣,或具有一定 幼教 行政管理、组织工作能力,并愿为研究会奉献力量的人吸收到研究会的领导集体中来,永葆研究会的青春。这是关系到研究会生存、发展的大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3.要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我国的群众团体、学术研究会等与政府职能部门、专业研究机构工作的总目标是一致的。科学研究的目的是给决策机构和实际工作者提供工作依据或参考,共同促进事业的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研究会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密切相连,这一认识是在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全国 幼教 研究会和各地研究会的成立,都得到党政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编制中的 幼教 工作人员少,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比较重视群众性的科研工作,协助、扶持研究会成为自己的助手、参谋。研究会应清楚地认识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是开展群众性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要争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使研究会成为促进 幼教 工作发展、提高的重要力量。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在我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走过了20年。她长大了,她会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大道上坚定地继续向前走。对此我充满了信心。
( 摘自1999年第12期《幼儿教育》)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