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的这个4岁的男 孩子 比舅舅家的2岁的女儿高不了多少
 北京顺义李桥镇苏庄一名寄养在舅舅家的4岁小男孩,因“拉屎拉到裤里”,经常遭舅舅的“教训”,小男孩浑身充满着淤血。近日北京新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调  查
 这名男孩名叫谢恩情,父母离异,他跟随了母亲,但母亲远在广州打工,无法照料他,他只得住进了舅舅家。小恩情虽然已经4岁,但是他比小自己几个月的小伙伴要矮上半个头。从远处看穿着坎肩的小恩情胳膊上全是一块一块地黑斑,走进才发现黑斑竟全是淤血,胳膊肿得老高,不经意间碰到胳膊,小恩情下意识地抽回,“疼!”他轻声地说。
小恩情掀起自己的上衣,露出被打的伤痕:全身上下布满青一块紫一块的淤伤,右边肋骨旁青紫的伤口肿得老高,三条红印清晰可见;后背上几块青紫的淤血比恩情的拳头还要大,左腿外侧青紫的淤血比手掌还要大。小恩情还卷起裤管,指着腿上的伤疤给记者看,能看出来这些伤痕是最近才打的,而腿上的旧伤疤随处可见,“舅舅打的。”小恩情说。
对此,他的舅舅说,“舅舅亲如父,谁家的 孩子 不挨打。”“用木板使劲打 孩子 ”,村民对记者说,隔三差五就能听到恩情被舅舅打骂的哭喊声。
对于舅舅打恩情的事情,附近的村民都知道,一位姓王的村民说,隔三差五就能听到恩情被舅舅打骂时的哭喊声。而另一位村民讲,一次她路过门口,听见恩情正在遭到舅舅的教训,“打 孩子 的声音很大, 孩子 哭喊着求饶‘求求你别打了!’”她趴门缝偷偷往里面看,“发现小孩舅舅正用木板使劲地往恩情的身上拍”,小恩情跪在地上求饶,“别打了,求求你别打了,下次不敢了!”
一次,邻居实在看不过恩情被打,出面制止,不想遭到了恩情舅舅和舅妈的大骂,“以后,谁都不敢再管了!”6月28日,记者致电苏庄村委会,一听说是了解恩情的事情,接电话的人表示不知道此事,随即挂断电话,再次打过去,一听是记者的声音,电话又挂断。
 进  展
 6月30日,顺义区妇联表示,区委区政府都介入了该事件的调查,区妇联准备在村委会配合下,尽快找到他在广州打工的妈妈,并将带小恩情去医院全面检查身体或去做法医鉴定。30日,顺义区妇联副主席李慧娴两次与记者电话沟通,表示高度关注小恩情今后的生活。她说,现在,顺义区主要领导都介入了“小恩情在舅舅家经常遭遇打骂”一事的调查和协调。经过资料搜集和情况整理后,顺义区妇联已经拿出了一套初步的解决方案。
首先,说服当地村委会会协助妇联,继续帮助小恩情寻找在广州打工的妈妈。小恩情的父母离异后,父亲不知去向,远在广州打工的母亲是他第一监护人,而舅舅只是他第二监护人。现在,如果能够让小恩情重新回到生母身边,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 孩子 目前的困境。
其次,尽快带小恩情去医院全面检查身体或做法医鉴定。如果检查结果是轻伤或更为严重,那么打 孩子 行为就构成犯罪,区妇联将帮助小恩情诉诸于法律,追究打人者的责任;如果检查结果构不成伤残,区妇联也将继续对其舅父舅母进行教育,劝导他们改变对小孩的家庭教育方式。
李慧娴说,由于其舅母的阻拦,现在将小恩情从其舅舅家带出来去医院做检查的困难比较大,区妇联正通过村妇代会主任和镇妇联,与其舅母做进一步沟通。
 6755万“留守儿童”亟待关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所主任、副研究员孙宏艳表示,目前这种因父母外出打工,子女留守家中或托付亲友照看的情况比较常见,也由此带来了诸多问题,她们已对此特殊群体的进行研究,称其为“留守儿童”,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有9900万农民工,其中占77%左右,数量约为7623万的农民工处于35岁以下,其子女年龄则处于6―14岁的义务教育阶段,除了868万名流动儿童外,还有约6755万左右的留守儿童还缺乏关注。
他们或者由爷奶等祖辈隔代监护,或者由舅舅、姑姑等上代监护,或者由父母留在家里的大 孩子 代为监护等等,受照顾的情况确实令人忧心。对于虐待儿童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于简单粗暴的教育观念,如“不听话就得打”,“不打不成材”等,或者就是当前的监护人,如代为监护的亲戚等,由于发泄情绪或压力等原因,迁怒于 孩子 ,经常进行打骂等。
实际上这种硬暴力往往都伴随着软暴力, 孩子 身体的上的伤害尚可疗治,但心理的伤害却很难平复,尤其是寄居在亲戚家中,缺乏父母之爱,情感支持非常单一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加之, 孩子 年龄太小,受虐待的情况还很隐蔽,社会对家庭抚养和监护责任履行的干预还不够,所以这就需要建立基层举报制度,尤其是离家庭较近的邻居、社区和一些特殊岗位的人员,如医生和教师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举报。
另外,还要在社区等逐步建立专门的儿童工作机构,必要时还可以吸纳专业的志愿者参加,及早干预和监督,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
最后,对于围困政府工作人员和 新闻 记者的行为,孙主任说,即使抛开法律和道德的因素不谈,这种行为对 孩子 的影响也是很坏的,因为 孩子 是在成人的影响下看世界的。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