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日前表示,在香港教育制度上,港英政府遗留不少问题,甚至可以用“千疮百孔”形容,其中包括:过早分科、母语教学成效不彰等,以致无法配合香港知识型经济的需要,必须尽早进行彻底改革。他又指出,教改受到财赤、适龄学童数目下降等负面因素干扰,引起激烈反响,实属不幸。
 陈坤耀批评,香港教育制度及课程设计无法配合新经济年代。由于知识的价值亦不断下降,现代教育不再停留于技能培训,而要着重完人教育。社会更应着重思考方法,及培养终生学习态度。他说:“以往一个技能可以传三代,现在的技能可能只保留3个月。”
 初中文理分流欠妥
 可惜,香港于初中已开始文、理分流,欠缺不同学科的相互刺激作用;大学专业分流同样太早,使学生创意、适应力不足。陈坤耀举例说,中学高级程度会考设有政治学、管理学、会计学及统计学等,部分与大学专业重叠,导致浪费资源。
 他说:“此举重叠资源,令大学一年级被用来调节不同学生程度。以大学学科经济学原理为例,在中学未读过的学生会认为太深,读过的便太浅。而这个学年就多少有些浪费。”
 他举例说,美国知名学府――哥伦比亚大学推行4年制,学生要到大学三年级才分专业。陈坤耀说:“为甚么中学生要这样早放弃戏剧、文学、哲学等,而投入深奥的专科?令学生们缺乏世界或广阔视野。”
 香港教育要与时并进,陈坤耀认为,政府必须进行大改革。虽然教育统筹委员会于1997年初列明教改重点及方向,但近几年遇上巨大的执行阻力、教育界激烈反响,加上九七金融风暴后,香港经济不景气、政府财政紧绌等。陈坤耀对教育改革受阻以“unfortunately”(不幸)来形容,但认为,教改应坚持下去。
 虽然改革势在必行,陈坤耀指出不能操之过急,而且教育政策难以实时掌握效果,而新措施的成效,亦不会于短期内显露出来。陈坤耀说:“货品滞销,政府便知悉贸易策略错误,可以实时改善。但教育改革的成果可能需要20年才会显现出来,其间政府可能一错再错,也可能正确无误,所以教改挑战极大,困扰也不少。”
 教改20年方显成效
 有指资源不足可以成为拖慢教改的借口,陈坤耀并不认同,因为可以透过政策优先次序,或有效运用资源,将问题解决。他笑说:“政府才会说资源不足。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没有资源不足,只有资源调配的优先次序。如果资源不足,便要放弃部分项目,关键还在于要有效运用资源。”
 例如早年政府投资数以千万元计,推行信息科技教育,向学校提供大量计算机等配件,但原来师资未能配合,导致资源浪费。陈坤耀说:“当时不少计算机堆满天台、洗手间,但之后政府聪明了,利用一笔过拨款解决,学校可以灵活地因应情况而作出调整。”
 提升师资校本管理
 在众多教改政策中,陈坤耀指出,学校制度要作调整,包括提升师资及推行校本管理,使校政具弹性。过分着重考试成果,忽视学生其它技能的评估水平制度亦要扭转。
 作为大学校长,他认为,高中学制、大学三改四同样刻不容缓。陈坤耀说:“2011年才推行4年制太慢了,事实上目前本港的大学行政制度可以实时承受改革。4年制表面上所需资源是增加了,但其实只要提升学生水平,已是对社会投资的最高回报。”
 资源紧绌校长筹款
 不过,社会条件的改变,作为大学校长的优越感却“与日俱降”。因为香港经济增长放缓,资源紧绌下,大学亦要削资,各大院校校长要兼任“筹款人士”,更要穿梭不同场合,“��头露面”解释大学政策、财政状况,地位有“降级”之嫌。
 陈坤耀对此却不以为然,并说:“过去香港只有一间大学,大学校长地位等同于布政司。大学可说是『无人管』,立法会不会到大学查数,资源又无限量,学生又最优秀。多好!现时大学要互相竞争,校长又要��头露面,校政要求高度透明。不过,这是社会趋势,不要耿耿于怀。”
 幼师收入低质素差
 他说:“港英政府于70年代认为,幼儿教育毋须正规化,花钱在基础教育,效益低。可惜当时香港经济起飞,家庭主妇出外工作, 幼儿园 成为托儿所。在缺乏监管及资助下, 幼儿园 变得低质素,老师收入低,又没有训练;家长又没法提供适当的支持,小朋友的英文成绩自然不理想。”
 陈坤耀认为,如果政府不欲规管幼儿教育,倒不如仿效欧洲部分国家的做法,即完全不设立 幼儿园 。他解释:“小朋友是一张白纸,如其被错误的教学法玷污他们,倒不如任他们维持空白。”
 中小学英文水平低
 香港学生英文水平一直为人所诟病,陈坤耀表示,岭大迎新营要借机再教英文26个字母以及学生姓名发音,就足以反映现况。他认为,这与香港基础教育一直不受监管、没有系统组织有关,此举导致小学、中学及大学需要进行连串补救性教育工作。
 而取消在中、小学教授英文文法,更是英文水平低落的“致命一击”。当年认为,英文知识应通过日常生活去累积,日日听英文便成,可惜又是事与愿违。他说:“香港语言环境并非英文,听英文必定要听最标准的,例如美国式的便听CNN;英式的便要听BBC。”
 中、小学部分英文教师并非专业,陈坤耀说:“香港不是专业地教英文,香港只有2成教英语的老师达专业水平,即具教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资格。我们的英文老师来自不同国家,写英文方式及英文口音都受到英国、澳洲等不同地区发音的干扰。”
 母语教学非“猛兽”
 母语教学曾被一些人视为“洪水猛兽”,担心学生英文程度进一步受挫。不过,陈坤耀对此并不认同。他说:“不应通过地理及物理课学英文,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学英文是高度专业的学科,不应当由其它学科老师充当英文老师,有时非专业地教学生,反而会有反效果。”
 他坦言,任何一个有统一语言的国家或地方,不会不用母语教学;即使中、英文夹杂亦不一定影响英文水平。陈坤耀说:“上堂时讲解、主要论述或争拗用中文,词语用英文,不会有太大问题,除非小朋友只有几岁,语言才会因而混乱。其实不用太执着。”现时母语教材选择不多,他认为,教科书或专有名词没有中文,这是学术问题,并不是政策原则问题。
 政府发放错误信息
 目前香港的母语教学走错了第一步,政府不断重申母语教学的重要性,但仅容许水平好的114间中学以英语教学,向公众传放错误信息。他说:“如果我是政府,我会掉转去说:那100多间学校暂时未有能力去实行母语教学,应让他们有过渡期――这样推行的母语教学政策才可以令人信服,但又收到同一效果。”
var cpro_id = “u208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