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论学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电机系教授:有两个问题请教诸位。一、如何选择研究的方向与领域?刚才几位先生都谈到,却使在西南联大物质贫乏的时代,各位的学士论文就已能奠定日后研究的基础。当然,诸位所遭逢的也正是近代物理蓬勃发展的阶段,时也?命也?运也?我们今日又该如何选择?二、清华师资的骨干大概在四十岁左右,很多人很努力,只是不知如何做学术生涯的规划。

杨振宁:我想用另一个方式说明。大学里有很多优秀的研究生,他们自己和老师都不能预测未来的成就有多大。可是二三十年后,成就却可能悬殊,其中成功者在当时并不比不成功者优秀许多,这有一个基本道理,即有人走对了路,左右逢源;有人走错了路,再努力也不能有大成。那么,将来有大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呢?这并无一定答案。一个研究生最重要的是必须掌握自己学科中比较有发展前途的部分,还要掌握整个领域发展的大方向。我的建议是,把“天线”放长些,不只浏览本身学科狭窄的文献,还要随时浏览其他学科,透过广泛接触,才能找出这门领域的大方向。

数学系学生:您几位都是在获奖后一直留在美国研究的,也都归化为美国籍。这是否说明您们的研究生命必须在美国才得以开展、延续?西方世界是否有比华人世界更优越的科研潜力?诸位是否考虑过在未来的日子里回到华人世界,从事科研或者教育下一代?

李政道:研究环境是不断在变的,我大部分工作是在美国,但很多成功的科学家,如高温超导体的朱经武、吴茂昆、赵忠贤等人,赵忠贤可以说完全在内地进行,吴茂昆则在新竹。我们是一代胜一代,尽自己的努力帮助下一代人成长。我相信,不久两岸中国人与海外可以联合起来,届时中国科学的发展一定可以获取极大的成功。

杨振宁:我补充两点。首先,我的研究工作有一大部分,若在50年代初回到内地,是不可能做的,而这些现象主要发生在美国,美国有很多人才、财富、大型加速器、新资讯,若当时回到内地,恐怕就不会朝这个方向发展了,但是,也有一些另外的工作是可以不在美国做的,那是一些不与立刻发生的事情紧密关系的工作。如果因到内地,这些工作不仅能做出来,甚至会提早,但我的精力就只好用在这上面了。这个问题还有一层涵义,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与目前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与对个人研究的前途不利?我认为,从近距离看,中国在近代科学发展上很缓慢,但从远距离年,其实并不慢。最初两个中国人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是1910年,他们回到中国,教育了一批人。1938年至1942年间我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其课程跟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大学相比,完全有过之而无不及,“有过之”,就是因为我们有良好的教育传统。再举一例。中国一直给人落后的印象,这是错误的,内地的科技其实是相当进步。1949年,中国尚不知何处有铀矿,但到1964年他们就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两年八个月后,又试爆了氢弹,这足以说明他们培养了千千万万的科学家。所以,中华民族与中国传统在有组织的领导下,从科技上进军,是完全可以跟西方社会抗衡的。西方人也很清楚这一点,他们对中国人能做科技不仅佩服,而且害怕,这种害怕从19世纪末就开始了,因为中国人所做的事补偿了几百年之落后。对于下一个世纪中国人将走向科技的最前端,我深表乐观。

var cpro_id = “u2085020”;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论学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