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中国幼教问题调查系列之一:给孩子一点乱涂乱抹的空间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妈妈,我给你画张画吧。这是一辆火车。”一个3岁多的 孩子 拿着铅笔在纸上唰的一笔画了一条线,他的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莫名其妙,“这是什么火车”,认为 孩子 在瞎画。 

 &nbsp赵远虹表示,这样的家长根本不能从 孩子 的画中读懂 孩子 。“儿童自己画的东西是需要 孩子 自己解释的。‘唰’的一笔就是这个 孩子 总结出来的对‘火车’的非常高超的一种理解,将火车的速度和外型全都表达出来了。他通过这一迅速划过的动作表示火车的速度。”赵远虹说,这已经不是一幅画了,而是他对“火车”的感觉。 

  “长期以来我们的绘画教育一直是一种艺术教育,目的是为了教给 孩子 一种技能。这实际上抹杀了画画本身的功能。”在赵远虹看来,绘画其实是 孩子 和大人交流的一种神秘的语言,他天生就会。 

  “如果外界不理解他就会把这条道路堵死。 孩子 到最后就不会用自己的语言,他只能试图学会你(成人)的语言。按成人的标准来赢得你对他的关心,来保证他的衣食住行,他的生存要求。如果大人生气了,或是大人对他不满意了,他就要学会服从,按照大人要求的去做。这样的 孩子 是很容易受到心理创伤的。” 

 &nbsp在大人的思维中, 孩子 的想像力被束缚了,他没有自己的思想。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 孩子 非常会模仿,但他不会创作。这其实与家长的本意也是违背的。 

 &nbsp令赵远虹深感不安的是,很多上了大班的 孩子 ,你给他一张纸让他画画,他甚至都不敢用这张纸,很多 孩子 会留一半用一半。他们不敢充分地运用纸面的空间,还会不停地用橡皮擦。他们不像中班的 孩子 ,会天马行空、没有约束地把整个纸面占满。 

  “从一个 孩子 的画画中完全可以看出这个 孩子 在成长中受到了怎样的限制和批评。他的内心是否充满恐惧。”在德国专门有人研究 孩子 的这一语言,从 孩子 的乱涂乱抹中了解 孩子 的欢乐、忧虑和恐惧。 

 &nbsp赵远虹曾请多名4-5岁的 孩子 一起绘画。在表现小姑娘的长发时,只有一个小女孩画得与众不同。一问,这是一个从农村来的 孩子 ,从来没有上过 幼儿园 ,基本上没有握过笔。在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她画出最具个性的东西。 

 &nbsp在赵远虹的研究中,令她更为吃惊的另一个问题是,她接触的中国 孩子 中,不少是知名 幼儿园 的 孩子 ,他们画画时,总喜欢将自己的名字放在一幅画中间的位置,而且非常显眼。“ 孩子 为什么这么做,是因为家长喜欢。在很多家长心中, 孩子 越小,会写的字越多越有出息。” 

 &nbsp赵远虹还发现,中国 孩子 的画几乎连不成一个故事,都是按照成人的要求画的。“有的小孩的画,画得很像,比如花都是千篇一律的,一看就是学来的,是他去上绘画班,老师教给他的,这样的画里没有 孩子 自己的想像。很多上了绘画班的 孩子 他已经有了一定的模式。画出来的都是一个样子。” 

  “ 孩子 对画画的不自信甚至到了不敢承认的地步。”赵远虹说,这是因为 孩子 受到的批评和负面的反馈太多了。给 幼儿园 的 孩子 咨询时,很多 孩子 对赵远虹说自己不会画,甚至有的小孩将自己画的画藏在桌子下,告诉赵远虹说,“老师,你看桌子下有张画,不知道是谁画的”。 

 &nbsp当我们的 孩子 只能靠写字来表达自己的自信心,迎合成人的标准;当我们的教育是以牺牲 孩子 的自信心为代价,像工厂生产统一的产品一样,那么这种教育概念是不是需要反思一下呢? 

 &nbsp目前在美国和欧洲, 孩子 在绘画上的这种近似天然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得到普遍的敬重。赵远虹说,正当我们这里千方百计送 孩子 去学习那套死板的成人绘画时,一般西方人送 孩子 去艺术学校大约在8至9岁之间或者更晚,父母主要是害怕 孩子 会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在西方美术课就像一个工厂的车间,里边备有各种不同的小型机械和工具。教师从授课的讲台退到服务的位置。他们只负责教给 孩子 如何加工中意的材料,如石头、木头、钢材等等,创意和颜色的调配均由 孩子 自由发挥。在这种积极的鼓励下, 孩子 常常会有大手笔的创作。 

 &nbsp赵远虹强调说,每个 孩子 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质和发展阶段,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保护这些东西。而不是让 孩子 经过统一的处理,给他们同样的模式。 

 &nbsp如果你不按 孩子 自身的规律,甚至老是限制或者过早拔高 孩子 的话,他可能变成你希望和要求的那样了,但同时 孩子 已经不是他自己了,他的发展是扭曲的。 

  “解读这种自然状态下的绘画,是今日父母的必修课。从中你可以很容易地知道 孩子 在想什么, 孩子 想知道什么。”赵远虹表示,如今国际上凡是涉及儿童心理问题的领域都把对儿童画的研究置于很重要的位置。 

 &nbsp比如父母离异法院需确认 孩子 的归属,在考虑父母决定的同时也需要知道 孩子 的感情所在。而法院最后判决的重要依据之一就是正确解读 孩子 在画中表达的情感需求。 

 &nbsp又比如许多心理 专家 在对儿童中的弱势群体,如残疾 孩子 ,受到暴力威胁和性侵犯的 孩子 以及患自闭症的 孩子 进行治疗时,让 孩子 绘画是他们的首选方法。因为画画是他们天生就会使用的语言,一定有情感的真实表露和发出求救的信号。 

 &nbsp即使平常在学校和家庭里,当语言沟通无效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绘画对 孩子 的情绪作出客观的判断。尤其当 孩子 处于情感危机的情况下通过绘画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最容易引起 孩子 在情绪上出现波动的情况有父母离异、搬家、换学校、喜欢的老师被调换、与好朋友吵架等等。 

 &nbsp赵远虹呼吁,为了 孩子 的康成长请多给 孩子 一些乱涂乱抹的机会和空间。 
 

var cpro_id = “u2085020”;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中国幼教问题调查系列之一:给孩子一点乱涂乱抹的空间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