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中国感动世界 世界襄助中国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编者按: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夺去了数万名中国人宝贵的生命,数以千计的村镇和多座县城在那个可怕的瞬间被彻底吞噬,数百万人无家可归……但是,灾难压不垮中国人的脊梁,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举全国之力,展开及时、妥当、不间断、高效率的抗震救灾行动,令整个世界为之动容。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国有难,世界襄助。世界各国对中国震灾不仅给予极大的关注,而且给予道义上、物质上、技术上、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患难见真情。国际主义、人道主义,在这场罕见的抗震救灾行动中生发出了无限的光辉。对此,历史不会忘记,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 

“废墟中站起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 本报记者 罗 铮 

    5月12日,是一个令所有中国人无比悲痛的日子。这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把四川汶川及其周边多个县市变成了一片废墟,成千上万的生命等待救援。面对灾难,勇敢的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反而越发团结、坚强。连日来,一条条生命通道被打开,一批批救援人员和物资向灾区汇集,一个个宝贵的生命被救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朝着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的目标进发的同时,也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和赞扬。 

    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胡锦涛主席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24小时滚动直播;地震发生仅10个小时,已有近2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到达灾区开展救援工作……反应如此快速,让国际社会“印象深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中国政府对四川发生的特大地震灾害开展了迅速、有效的救灾工作,中国在面对挑战时表现出了“力量、韧性和勇气”。俄罗斯《独立报》指出,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对任何国家的办事效率都是考验。共产党在中国受欢迎的原因首先是,它面对灾害能井然有序,能尽快对受灾者提供帮助。“德国之声”中文网站5月16日载文说,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做出及时而透明的反应,官方通讯社和电视台在地震发生后不久就开始了关于灾情的不间断追踪报道。文章强调,中国政府的救灾表现受到国际赞誉是当之无愧的。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现场,一个刚刚从废墟中被营救出来的小男孩,脸上沾满血污,躺在简陋的担架上。他艰难地举起受伤的右臂,向救援他的解放军官兵致以少先队员的敬礼。这样的感人场景,几乎发生在每一处重灾区。据介绍,截至5月18日12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出动113080人参与救灾,救治受伤人员34051人,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和游客205371人,空投机降物资307吨,抢修道路557公里……“最可爱的人”不仅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韩国《韩民族报》5月15日以《人民解放军突破90公里泥泞徒手救援》为题,详细介绍了中国军队在灾后迅速以各种方式奔赴灾区救援的事迹。文章说,中国每当有大规模灾害发生,人民解放军总是出现在救援的第一线。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同日则撰文指出,中国对这场灾难的高效反应令人印象深刻。派往地震灾区的军队帮助解救受困的幸存者,分发食品和医疗物资,从而对事态很快产生了影响。美国《中华商报》5月16日也发表社论指出,全世界人民都看到了中国军队官兵在舍生忘死地救死扶伤。 

 
 
 

    在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每一位关心受灾群众的中华儿女,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支援灾区。5月12日深夜,众多成都市民不顾余震的危险,踊跃前往林荫街和红星路的两个临时献血点无偿献血;5月15日下午两点,北京西单大街,长长的献血队伍在烈日下缓缓移向北京红十字会血液中心采血车;截至5月21日12时,全国共接受国内外捐款160.09亿元。正如法国《欧洲时报》所说,天灾是无法预料的,但在天灾面前,人们又一次体会到中国人民同心同德,万众一心,齐心协力为灾区人民献爱心的高尚品德。而《澳大利亚人报》则强调,为了救助四川灾民,所有中国人都“敞开了心怀,打开了钱包,张开了血管”。对此,美国《洛杉矶时报》评论道,地震展示了一个新的中国,一个富有同情心又极具竞争力的中国。透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世界看到了什么?法国《欧洲时报》一语中的:“今天,在惨烈的地震废墟中站起的是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救援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越来越多地履行着国际灾害救援义务,根据受灾国的要求、灾情的严重性和自身的实力,及时地对外提供了一些救灾援助。 

    最近的事例是,缅甸今年5月初遭受强热带风暴灾害后,中国政府向缅甸政府提供了100万美元的紧急援助,并向缅甸仰光国际机场运送了上百吨救援物资。另外两个规模较大的国际救援行动是:2005年9月,美国新奥尔良地区遭遇历史上最严重的飓风袭击,中国政府迅即捐助500万美元,并紧急调拨大批救援物资运向美国。2004年12月底,印度洋海啸造成沿岸11个国家20多万人死亡,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受灾国捐助了总额近7亿元人民币的善款与大批物资。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此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迅速行动,提供大量援助,再次表明中国是全球和地区事务中有影响和负责任的国家。 

    此外,中国于2001年4月组建了拥有近230名队员、8大类360多种专业装备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先后进行了阿尔及利亚地震、伊朗地震、印度洋海啸地震、巴基斯坦地震以及印度尼西亚地震等多次国际救援工作。联合国官员这样评价说:中国国际救援队反应速度超常,已经成为国际搜索救援舞台上一支宝贵的力量;中国在国际救援舞台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在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李东航) 

     
 
 

灾难面前全球紧相连

吕德胜

  强震狰狞,撕裂人心。 

    全球同命运,四海共忧患。灾难面前,我们并不孤单。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各国政府和多个国际组织的慰问与援助接踵而至;许多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也迅速行动起来,向地震灾区伸出援手,筹集善款;来自俄罗斯、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救援队在灾区努力搜寻幸存者;一批又一批来自国外的志愿者也在积极参加救援活动……为了生命的希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走到了一起;为了人类的尊严,不同血缘的手协力托举起废墟中的生命。此刻,世界与中国同在。 

    哲人说,一切苦难都是全人类的苦难。而对灾难感同身受的悲悯情怀,则是人类作为智慧生存者的一种象征。有形的山河,无形的疆界,既不是灾难的边界,也不能割裂人类对灾难的感同身受。灾难在摧毁人类家园的同时,也使世人心中的各种藩篱消于无形,让人们直面生命的脆弱与本真。全球各地对中国遭受地震后的慰问与支援便是最好的诠释,这不仅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反映,更是不同国家、民族对于人类共同命运自觉的担当。此刻,全球都是一家人!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这不仅表现在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空前方便与紧密,也表现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不同肤色的人们,不同价值观的国度,命运相关的人类开始学会福祸同担。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印度洋海啸受灾国展开了大规模援助,在抗击非典、禽流感等疫情时,各国探索着学会信息共享、共同防治…… 

    中国也与世界同在。出于同样的感同身受与悲悯情怀,2004年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发生后,中国海南和四川两省接纳20名别斯兰孩子进行“疗伤之旅”,向人质事件的受害者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中国国际救援队也多次出现在异国灾场实施救助。即便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也力所能及地派出了一支50人的医疗队前往遭遇强热带风暴袭击的缅甸参与救灾工作。 

    这个世界有爱。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有着同一个梦想的世界各国人民,在灾难面前都不会孤单。人性的光芒,在善的张扬中穿透灾难的阴霾,终将温暖每一个遭遇苦难的人的心灵。灾难面前,全球紧相连! 

中国挺住

本报记者 李东航

  汶川,汶川,汶川!一场强烈地震,让这个许多中国人都不甚熟稔的地名,成为世界的焦点。哪怕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周多,近日各国主要媒体的大字标题依然显现出对这场灾难的强烈关注: 

    《致命余震摇撼四川》(英国《卫报》); 

    《地震发生8天后又一名中国男子安全获救》(英国路透社); 

    《瓦砾中,夫妻俩紧紧相拥直至获救》(美国《纽约时报》); 

    《悲剧中,一种新的团结》(美国《华盛顿邮报》);…… 

    记者在YAHOO、ALTAVISTA等新闻搜索引擎中输入“汶川”、“地震”的英文单词,分别看到来自世界各国媒体的4400多条相关消息。一条一条浏览,记者突然发现,才一个多小时,雅虎新闻中有关汶川地震的稿件又增加了近40篇。挂念之心每天都在加深 

    汶川地震,震动了世界。迄今,已有近170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议会领导人、外交部门官员,30多个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众多政党、非政府组织领导人,通过不同渠道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了慰问。 

    一份份声明,一篇篇讲话,传达着哀悼之情、慰问之意、同情之心:“对地震造成的破坏深感悲痛”;“希望灾区人民生活早日恢复稳定,重建家园”;“祝愿所有受伤人员早日康复”;……更传达着支持的心意:“愿与中国人民紧密站在一起”;“随时准备向中方提供帮助”;“相信百折不挠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建家园”;……许多国家的民众也自发地组织起来,为汶川地震受灾群众募捐。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日本沼津市“灾害救援志愿者之会”在呼吁人们向地震灾区捐款的宣传单上,写着“唇齿相依,同心抗震”8个中文大字。另据报道,美国大纽约地区中国儿童家庭组织日前举办第13届中国文化日活动时,特别为汶川地震灾区儿童及孤儿院募捐。马里兰州艺术家亨德里卡表情凝重地介绍了她的最新作品:“这是一幅四川地图。红星是震中,不同颜色的标志代表灾区的孤儿院和福利机构,蓝星标出的是已确认受灾的孤儿院,粉色三角则代表没有严重受损的孤儿院……”抗震消息占据外媒版面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世界各国主流媒体迅速作出反应,或刊发一线记者专访,或引用中国媒体的报道,对汶川地震损毁情况及中国军民抗震救灾的壮举进行了全面的报道。 

    各国媒体记者大多同中国的新闻同行一样,关注着严重震灾中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曲折命运,关注着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抗击震魔的英雄交响,关注着中国政府快速、高效的组织能力,关注着普通百姓踊跃捐款献血的万众一心。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7日说,地震发生后,数以万计奉命抢险救灾的中国官兵的英勇表现,以及无数民众自发参与救灾赈灾的无私行动,令人为之动容。相信即便是多年以后,人们应该都不会忘记活跃在废墟上的那些身影。 

    各国媒体还关注着许多中国人没有想到或者未及想到的事情。英国《泰晤士报》5月13日发表署名文章,强调中国国家电视台中断了日常节目,实况滚动报道地震灾区的最新情况,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也通过网络不断播报最新死亡数字和救灾细节。美国《纽约时报》5月19日也以《中国媒体在公开报道震灾方面坚定前行》为题,报道了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赵普潸然泪下的真情涌动,以及一些媒体有关灾区建筑质量问题的质疑。俄新社5月15日和16日连续播发《遭受震灾的是一个省,而不是全中国》等文章,认为震灾损失只占四川省GDP的20%,而四川省GDP只占全中国GDP的4%,中国经济不会受到大的影响。三峡电站没有受到影响,大米价格也没有大幅上涨,相反,灾难有时还会促进局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发现中国真实的一面 

    世界媒体透过汶川地震,看到了中国真实的一面:城乡存在差距,东西部存在差距,中国自身有着太多的难题需要解决。同时,他们也看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在加快发展、追求和谐方面所作的巨大努力。 

    欧美媒体看到,为了汶川地震受灾群众,中国人正敞开胸怀,慷慨解囊,踊跃献血,成千上万的志愿者自发赶赴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美国《洛杉矶时报》感叹于跋山涉水到现场指导抗震救灾的中国领导人所身体力行的以人为本精神;加拿大《环球邮报》惊异于退伍士兵与奔驰车主共同掀起民间援助热潮的志愿者大军;《澳大利亚人报》感动于为了捐钱捐物献血甚至要求到灾区救援的人所排起的长龙…… 

    中国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国家!――这就是汶川地震所附带捎给世界的讯息。英国诗人约翰・多恩(1572-1631)有诗云:“人非孤岛孑然立,都与神州合而一。土随水去地基小,山平宅没大陆低。人若亡故我亦少,我与人人共一体。若闻丧钟何须问,为人也是为你击。”深谙人文精神的欧美人士,突然发现中国人并非他们以往透过意识形态框框描摹的僵硬模样,实际上,从政治架构到社会根基都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俄新社一篇题为《中国,挺住》的文章这样为中国人民鼓劲―― 

    “一个总理在两个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希望必将与中国同在!” 

“我们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本报记者 张顺 

  地震发生后,汶川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许多国家政要致电中国领导人,对中国遭受的地震灾害表示深切慰问并愿意提供援助。联合国、国际奥委会等国际组织纷纷伸出援手,协助灾后救援工作。不少非政府组织和个人迅速行动筹集善款,希望为灾区民众尽绵薄之力,分担中国人民的伤痛…… 

    巨大的灾难,一下子将全世界与中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物质与精神的雪中送炭,增添了中国人民抗灾救灾的信心,使我们感受到了世界与中国心连心的温暖。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声明说,“美国人民的关心和祈祷与中国人民同在”。5月19日,各国驻华使节纷纷来到中国外交部大楼橄榄厅,吊唁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中国同胞,外国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及各界人士前往中国驻外外交机构进行吊唁。在中国外交部的吊唁簿上有这样的留言:“悲痛时刻,我们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联合国安理会5月20日在举行高级别辩论会前专门举行默哀仪式,悼念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者。 

    几乎是在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就决定向中国捐赠5000万美元现金和1000万美元物资,这也是地震发生后中方收到的最大数额的外国援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5月16日宣布,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将拨款支援中国四川的抗震救灾工作。5月18日,美国军方提供的价值70余万美元赈灾物资运抵灾区,这是外国军队向中国地震灾区提供的首批物资。美国国防部代表、驻华使馆国防武官胡可诚说:“这批物资代表着我们诚挚的慰问。我们将尽所能不断提供援助,最大程度地减少生命的损失。”5月20日,巴西等拉美6国向中国外交部转交了地震救灾物资清单,表达对地震遇难者的哀悼和对中国抗震救灾的支持。 

    在一批批救灾物资陆续运抵灾区的同时,一些拥有地震救灾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国家和地区的救援队和医疗队也纷纷奔赴灾区。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的救援队来了。60人组成的日本救援队率先抵达灾区,并立即投入搜救。5月17日,日本救援人员历经16个小时的搜救,在四川青川县乔庄镇一处倒塌的六层楼房废墟中挖出两具遇难者遗体。随后,他们集体列队向遗体默哀。日本救援队领队、日本外务省国际协力局国际紧急援助室长小泉崇说:“没有能够帮助中国人民找出幸存者,真的感到很遗憾。我们会继续努力,不放弃一线希望。”俄罗斯在向中国提供四批120多吨的救灾物资后,又派遣了包括专业搜救人员和医生在内的50人救援队,并很快成功地救出一名中年妇女。随着救灾行动的深入开展,5月20日,俄罗斯医疗队、日本医疗队分别抵达灾区投入救援;韩国一支由工程师、农民、大学老师等人士组成的民间救援组织在灾区开展搜救;由德国红十字会派出的一支流动式野外医院也将于5月23日抵达灾区投入救助。 

    危难之时,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走到了一起,心连心,手拉手。5月15日上午,韩国小朋友黄惠庆和黄允庆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中国驻釜山总领事馆签证处,郑重地将一个信封递给签证处的韩国职员,请他们转交给总领馆的教育领事。然后,他们转身悄悄地离开。信封里装着两名小朋友捐献给灾区的10万韩元(约100美元),还有两封她们各自用中文写的慰问信:“我要说,‘中国小朋友,加油!’” 

    救灾物资是必不可少的,但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希望同样重要。中国人民奋勇抗击灾难的坚强意志和凝聚力,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尊重和敬佩,他们振臂为中国加油。面对灾难,世界与中国同在。  

  
  
 

var cpro_id = “u2085020”;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中国感动世界 世界襄助中国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