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上幼儿园!”
“不想离开爸爸妈妈……”
“能不能跟老师说过几天再去幼儿园啊?”
……
近日,全国各地幼儿园陆续开园,超长假期之后,神兽们纷纷归“笼”。
开学第一天,孩子们的悲喜似乎相通了,特别托小班和新生较多班级,有的孩子不仅哭成泪人,说不定还会趁老师不注意跑出去。怕出现安全问题,老师们不得不堵在门口。老师们手忙脚乱、身心俱疲,恨不能一人拆成两半用,家长们也很头疼,每次送去幼儿园都要劝孩子很久才可以,上班时也心不在焉。
现在很多幼儿园通过一些非常用心的开学仪式来实现幼儿园平稳开学、缓解孩子们的入园不适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孩子在熟悉环境后就能重新开始幼儿园生活。
但焦虑感较重的孩子可能需要好几周的时间来适应,期间不管是身体和心理都会受到影响。家长如何才能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时期,快速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呢?
图片 | 高坪区安汉幼儿园
1.兴高采烈型
对于开学非常期待,高高兴兴地去,开学前一天晚上或者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念叨:好想去幼儿园,幼儿园比家里好玩多了。见到老师或是好朋友后会兴奋地分享自己在假期的经历。
2.后知后觉型
有的孩子入园第一天懵懵懂懂,不哭不闹,似乎没有入园不适,接下来的几天反应过来才会显示出真实状态。
3.氛围烘托型
看到别人哭,也不知道别人哭什么,就跟着哭。
4.适应良好型
入园前情绪还是有些低落,老师哄哄很快就好了。
5.撕心裂肺型
声嘶力竭,眼睛已经哭肿了,几个老师都抱不进教室。
6.不吃不喝型
一日生活受到影响,水不想喝,午饭不吃,甚至吃了也会吐出来。
7.看热闹型
会跑到大哭的孩子旁边看,回家还会说:“今天我们班的xxx哭得好厉害呀!”
8.安慰型
看到别的小朋友哭,不仅不会受到影响,还会安慰在哭的小朋友:“下午就会来接你了,要开开心心的哦。”
>>> 入园前
1.调整孩子的作息习惯,恢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假期孩子在幼儿园早睡早起、中午午睡的作息习惯被打破,力所能及的事情可能也被“代办”,而开学后节奏完全不一样,所以刚刚返园时会产生不适感。
家长提前在开学前几天按照幼儿园作息时间帮助孩子调整,减少浮躁情绪,并鼓励孩子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有助于其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
2.和孩子回忆梳理假期里的经历和收获,并鼓励孩子有条理地讲述
开学第一周,班级老师一般会邀请小朋友来分享自己的假期:去哪里玩了?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鼓励孩子去幼儿园进行分享,孩子会产生一种“期待感”,如果还能较完整地进行表述,得到老师和其他孩子的肯定和赞扬,孩子情绪体验良好,那么适应起来也就更加容易。
3. 积极和老师沟通孩子假期在家的情况
超长假期,孩子是不断发展着的人,生活方式和情绪状态相比在幼儿园,可能已经发生了一些新变化,将孩子在假期中发生的一些特别的事情和老师沟通,形成有效家园联系,不仅能让老师提前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家长也能在交谈中减少一些“后顾之忧”。
图片 | 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中心幼儿园
>>> 入园时
1.温柔且坚定道别
入园时家长不要再流露出不舍的神情,徘徊不愿离去,也不要在幼儿园门口告别时对孩子强调“你不要哭哦”,殊不知这样孩子反而会哭得更厉害,因为这在无形中给了孩子一种暗示,他也能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焦虑。
情绪是会传染的,孩子自然会产生抵触心理。最好的方式是温柔且坚定地与孩子道别。
2.接纳孩子的情绪
允许孩子哭泣或者难过,这是一种情绪,不要强行制止。
>>> 离园
1. 准时接+积极心理暗示
离园时准时接孩子,晚接会让孩子有失落委屈感,回家路上可以和孩子聊聊,比如今天幼儿园有什么有趣的活动吗?和你的好朋友都玩了什么好玩的?还可以“彩虹式”夸赞孩子:“你今天真棒!一大早就来幼儿园了。”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 提问转化 ?
“今天你表现得怎么样,哭了吗?”转化为“今天幼儿园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和哪些好朋友一起玩了呢?”
“今天饭吃完了吗?”转化为“幼儿园有什么好吃的菜?”
2. 坚持入园
有的孩子在离园后反应比较大,家长容易心软,如果半途而废,给孩子一种“只要我反抗,就可以不上幼儿园了”的暗示,下次入园就会更艰难。
家长不仅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支持者,也是家园共育的合作者,在孩子的入学适应上,相信我们准备得越充分,就越能有效地缓解孩子们的不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