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观课感悟】垃圾手中有,到“家”才分手—《我们不乱扔》课例研讨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观课感悟】垃圾手中有,到“家”才分手—《我们不乱扔》课例研讨-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垃圾手中有,到“家”才分手

—《我们不乱扔》课例研讨

第三小学二年级数学备课组

【观课感悟】垃圾手中有,到“家”才分手—《我们不乱扔》课例研讨-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帮助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每位道法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10月份,第三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研组进行了一次道德与法治教学研讨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保护公共卫生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

【观课感悟】垃圾手中有,到“家”才分手—《我们不乱扔》课例研讨-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我们不乱扔》课例评析

杨文聪

今天,有幸聆听了王雪艳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第10课《我们不乱扔》。本课介绍了我们不要乱扔垃圾,要爱护公共环境,从不同的角度、空间,教育学生注意保持公共环境的卫生,特别是我们学习、生活的环境卫生。本节课上突出了以下闪光点:

一、最大限度地将道法课堂生活化。在教学时,王老师为了让孩子们理解课文中“我喜欢哪种环境”的意思,就以学生现实生活、学习中的学校各个角落垃圾成堆的环境图片作为范例,引导学生明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再以学校中干净与不干净的场景图片为主,引导学生进行做比较,引导他们说出他们喜欢哪种情境。

二、意识强化与行为养成一个都不弱化。其实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了“不乱扔果皮纸屑”的说教,但是说和做还是相差很大。为了强化意识,王老师除了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看图说话”外,还让学生互相监督,不只是保持教室的卫生,还要养成随时捡拾垃圾的好习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孩子们不能够时时刻刻的想到环境保护,如果有更加吸引他的东西摆在他们面前,多数的孩子就会把果皮纸屑丢在一旁,针对此问题,王老师又开展了此次活动。虽然活动后,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做得很好了,但有一部分孩子自己主动地去扔垃圾了,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其实孩子不把垃圾扔到垃圾箱并不是他懒惰不去扔,尤其是小学的孩子,而是环保的概念在他们的小小心灵中还没有定位、没有记住,孩子们的乱丢垃圾现象多数是无意识的,老师就是在孩子这个模糊的意识下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结果,班里有意识的孩子不但自己能做得很好,还能提醒别的小朋友扔垃圾,如果哪个小朋友没有将垃圾扔到垃圾箱,有的孩子就自己替他捡起来,有的就直盯着那个孩子直到他把垃圾重新扔进去,从这一点认识不同垃圾的标志和概念,让学生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引导学生垃圾分类。

当然,教学是缺憾的艺术。这次教学主要是通过活动懂得不乱扔垃圾,孩子们在情景引导中自然会学着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可小朋友们的认知特点必须要有一个适应环境和培养环保意识的时间和过程。倘若课后有老师、家长的提醒,相信孩子们会做的很好。我想我们要陪着孩子们逐步养成保护公共卫生的好习惯,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元有机结合、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们不乱扔》评课稿

杨淑娟

今天听了王老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不乱扔》,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文中介绍了我们不要乱扔,要爱护公共环境,从不同的角度、空间,教育学生注意保持公共环境的卫生,特别是我们学习、生活的环境卫生。

王老师在教学时,为了让孩子理解课文中“我喜欢哪种环境”的意思,她就以生活中的垃圾成堆的环境图片作为范例,出示一组垃圾成对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看了这组图片的感受,引导他们说出他们喜欢哪种情境。其实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了“不乱扔果皮纸屑”的说教,但是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为了强化意识,我除了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看图说话”外,还让学生互相监督,不只是保持教室的卫生,还要养成随时捡拾垃圾好习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孩子们不能够时时刻刻的想到环境保护,如果有更加吸引他的东西摆在他面前,多数的孩子就会把果皮纸屑丢在一旁,针对此问题,我们又开展了此次活动,活动后,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做得很好了,但能有一部分孩子自己主动地去扔垃圾了,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

其实孩子不把垃圾扔到垃圾箱并不是他懒惰不去扔,尤其是小学的孩子,而是环保的概念在他们的小小心灵中还没有定位、没有记住,孩子们的乱丢垃圾现象多数是无意识的,老师就是在孩子这个模糊的意识下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通过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班里有意识的孩子不但自己能做得很好,还能帮助其他同学做的更好。

《我们不乱扔》评课稿

贾海霞

按照备课组安排,我聆听了王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们不乱扔》一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根据人教版教材的课标要求,依托教材,结合学生学情,以理解公共卫生的多重意义,教育学生做到不乱扔,体现个人文明素养和公民责任。王老师以图片对比做为切入点,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爱护环境,让环保意识深入学生心中。还设计了垃圾分类等活动,让学生认识不同垃圾的标志和概念,让学生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引导学生学会垃圾分类。王老师的课有以下特点:

 一、形成对比,深化感知

低年级的学生缺乏抽象思维,教学中王老师通过三幅环境对比图,让学生从中选取喜欢的环境图片,感受整洁的环境带给大家舒服的感受。直观的图片,鲜明的对比,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他们感受到保持公共卫生的重要性,热爱整洁环境的情感也油然而生。  

二、情境深化,激发保护意识 

教师创设了一起去秋游的情景,再借助图片展示秋游后的环境,激发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愿望。让学生说出主人公的哪些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意在将环保意识根植到学生心中。通过争当环保小卫士来判断小朋友的做法,老师从中引导学生掌握怎样做,才是“我们不乱扔”的正确方式。教师不仅给予学生知识,还重视方法的指导,不断提升孩子的生活能力,达到品德与生活的最终目的。

三、实践操作养成好习惯

王老师通过将课堂中生成的垃圾扔进垃圾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垃圾分类的标志,并在动手操作中,学会正确给垃圾分类。动手操作的活动方式特别受学生欢迎,学生也掌握了扔对垃圾的方法。

有一点建议就是,因为这是一节习惯养成为目的的课,因此,更需要在课后有习惯养成的延伸。教师可以设计课后的指导行为、评价策略的动,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回归生活。     

《我们不乱扔》观课感悟
张红莲

我们今天听了王老师教学的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们不乱扔》,我的感受非常多。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大都知道保持公共场所卫生的重要性。那么,在课堂上,如何使学生对已有知识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乐于参加实践呢?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王老师主要通过图像来营造情境,引发学生共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收集来源于实际生活的各种图文资料。比如关于“我喜欢哪种情景”,教材呈现了教室、体育馆、小河边三个场景,并分成脏乱和干净两组进行比较。对此,教师除了出示教材图片之外,还补充生活中公园、菜场、小区等公共场所的两类对比图片,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干净卫生的环境给人带来的舒适感,在情感上抵制脏乱的环境。这样会让学生更能积极参与,更有话说,这对落实教学目标很有效。

二年级学生已初步懂得公共环境卫生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知道爱护公共环境卫生是文明的表现。但他们年龄小,自控力尚不足,在公共场所,不能保证自己不出现乱扔垃圾、破坏环境卫生的行为。因此,二年级学生仍需进-步加强保持公共环境卫生的意识,养成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

二年级学生是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他们心理趋向稳定,但习惯还需要巩固,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本课教学,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乱扔垃圾、保护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不乱扔垃圾不仅是为了保持公共环境的干净整洁,更是一种责任和文明的体现。

总之,本次听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反省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我们不乱扔》评课稿

朱小丽

在备课组的精心安排下,听了王雪艳老师教学的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我们不乱扔》,在本节课中,王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取材,创造性地设计一系列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悟出道理,并运用探究性学习把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努力做到引一溪活水,浇品德之花。本节课的“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巧妙活化教学资源王老师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提高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课堂上王老师出示课前自拍的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环境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之后,明白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从而引发学生回忆自己的行为、思考这样的不好,初步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共设计了四个活动主题:“我喜欢哪种情景”、“不只是为了干净”、“这样可不行”、“我能做到的……”,旨在告诉学生要自觉保持公共卫生,不能随便乱扔垃圾,并让学生知道把垃圾整理好带走是文明的做法,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同时还要养成随时捡拾垃圾好习惯,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注重课后活动延伸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让学生课后观察并搜集公共场所不讲卫生的行为,并记录下来。这样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拓宽学习范畴,把学习继续延伸到生活中去,凸显课程特点。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搜集中升华认知,为下节课学习做好准备。二年级的学生对公共场所的卫生要保护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他们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尚处于直观动态思维发展阶段,解决问题的方式、价值判断的能力、对道德的领悟主要在活动中形成,因此本课主要以活动体验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综合性实践智慧。


《我们不乱扔》课例评析

蒋雪娟

《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具有生活性,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而且大纲里也提出少年儿童要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了王雪艳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我们不乱扔》,让我受益匪浅。本节课王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教育学生注意保持公共环境的卫生,特别是我们学习、生活的环境卫生。

通过对比 引发思考

 在教学时,王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一系列的图片,直观地感受到哪种情景好,从而产生不乱扔垃圾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引发学生回忆自己的行为、思考这样好不好,初步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明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回忆、思考,指出身边干干净净的、让人觉得很舒服的其他地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垃圾分类,学会环保

 其实孩子不把垃圾扔到垃圾箱并不是他懒惰不去扔,尤其是小学的孩子,而是环保的概念在他们的小小心灵中还没有定位、没有记住,孩子们的乱丢垃圾现象多数是无意识的,老师就是在孩子这个模糊的意识下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在本次教学中,王老师根据部编教材的精神与理念,把表达与表现有机的进行整合,为孩子们创设了条件,使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树立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孩子,把孩子们自己发现的问题交由孩子们自己解决,学生各抒己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表达 表现自己的认识,让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孩子,孩子与环境发生互动,互相学习,互相感染,真正发挥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作用,使孩子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提升。秋天到了,家长们都会带着孩子出去秋游,这样让天真可爱的孩子也知道爱护环境,王老师选择的这节环保活动课程。以同学的行为做为切入点,让学生明白在秋游活动应该如何爱护环境,让环保意识深入学生心中。特意设计的一项垃圾分类活动,让学生认识不同垃圾的标志和概念,让学生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引导学生垃圾分类。

在这节课的结尾,王老师设计了练习,一方面是为了拓宽学习范畴,把品德学习继续延伸到生活中去,凸显其课程特点。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搜集中升华认知,为下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观课感悟】垃圾手中有,到“家”才分手—《我们不乱扔》课例研讨-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观课感悟】垃圾手中有,到“家”才分手—《我们不乱扔》课例研讨-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微信平台:jcjy1662  

【观课感悟】垃圾手中有,到“家”才分手—《我们不乱扔》课例研讨-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观课感悟】垃圾手中有,到“家”才分手—《我们不乱扔》课例研讨-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创造好教研【观课感悟】垃圾手中有,到“家”才分手—《我们不乱扔》课例研讨-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观课感悟】垃圾手中有,到“家”才分手—《我们不乱扔》课例研讨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