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泾川县第三小学 刘丽霞
孔子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启发”这一思想在中国正是这位伟大的教育家首先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大意是不到学生自己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现代教育理论中将“启发式教学”这一重要的指导思想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原则,其核心是“成功的使学生的思维情绪和智力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倡导教学活动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曾经看过一个教学案例,里面有一个片段,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1600
有学生给出的答案是80×20=1600,40×40=1600.
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一孩子给出的答案是
25×64=1600 ,一般的孩子都填的是整十数,老师于是询问孩子的思路,孩子说他想到25×4=100,100×16=1600,老师对这孩子的想法和思路大加赞赏。
重点来了,受这孩子的思路启发,于是有孩子迅速给出了这样的答案:50×32=1600 ,孩子自己解释说,50×2=100,100×16=1600……课堂气氛顿时更加活跃,答案不一而足。
这就是启发的力量!“启发”可以让一个孩子的思维得以拓展,也可以让一群孩子的思维得以碰撞,走向升华。
常常有同事在一起聊起教学日常,也听到很多抱怨,这节课上的好郁闷,学生就是启而不发。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每一个从教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按孔夫子的理论,至少我们需要明白一点,一定是我们启发的时机不对,一定要在学生想了但没通的时候去启发,我们往往提前了或者推后了启发的时间节点,这个时候其实和强行灌输没有分别,所以学生一定是稀里糊涂的状态,被动去接受相关知识,表现为老师费劲学生吃力,整节课死气沉沉。
我曾经上过一节课,在课前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原本打算一分钟解决问题,活跃一下课前气氛。内容是这样的:爸爸周末去钓鱼,回家后小明问爸爸钓了几条鱼,爸爸说钓了6条鱼都没头,钓了9条鱼没尾巴。请大家帮小明想想爸爸钓了几条鱼?出示完问题后我一再强调这是一个脑筋急转弯,可是五分钟过去居然没有这个问题的预设答案出现,于是我不断的启发,注意6和9这两个数字,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消逝,我急得满头大汗,孩子们到最后也是不知所云。一度有孩子都说到了6去掉头是0,9去掉尾是0,两个0合在一起是8,所以是8条鱼。最终我只能遗憾的告知孩子们,爸爸其实一条鱼也没钓到,是0条鱼。课后我认真的反思了我这个课前游戏环节,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首先是爸爸给的条件是两句,有误导之嫌;其次我在启发时时机不对,时间过于靠后,学生经过了大量的脑洞大开的思考,个体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些相互干扰的多维因素,走的太远。
所以我们平常如何做到一启就发,避免启而不发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去尝试:
1. 引发,这种启发式适合在课前引入这个环节使用,比如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练习课课前出示这样一个问题;张大爷家的羊拴在墙外一个木桩上吃草,绳长5米,羊能吃到多大面积的草?用这个问题引入,在实际解决过程中会发现,学生会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就是木桩的位置决定了最终吃到草的面积,会有木桩在墙角,在墙边,在墙外空地(而这种情况又要考虑木桩和墙之间的距离)等等,显然通过讨论学生不但掌握了圆面积,半圆面积以及扇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甚至还引发了对未知的探索,比如弓形面积问题。
2. 激发,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离不开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在一次教学中,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副扑克牌,然后当着学生的面我洗了几把,学生不明就里,全都睁大了眼睛,我继续一言不发洗牌,有一胆儿大的孩子说,老师您要教我们打牌吗?这时候我提问说,一副扑克牌多少张,几种花色?学生异口同声说除了答案,看起来这个砖抛的不错,接下来就是引玉的过程了。我趁势说,那如果我想得到两张相同花色的牌,至少需要抽出几张?不用我说,大家各自组内迅速进入讨论,课堂气氛好极了。很快就得出了一致且正确的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许就只需要我们做出一点点努力。
3. 诱发,其实也就是经过诱导,一步步得出结论。在教授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圆,并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圆的特征:圆是一个封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半径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都相等,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这时候老师抛出我国古代名著《墨经》中关于圆的阐述:圆,一中同长也。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六个字的含义。
西方世界对于启发式教学思想普遍认为是苏格拉底最先提出的,和孔子的理念略有一点不同,孔子的启发式思想侧重于引发,从“温故而知新”可见一斑,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思想更侧重于诱发,因而有“产婆术”之称。孔子的思想契合目前核心素养背景,从学生出发,强调学生参与其中,给学生留充裕的思考时间。所以说,如果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启而不发,不妨先让自己从学习《论语》开始。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