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课题研究】孟彦军 杨红林 :优秀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课题研究】孟彦军  杨红林  :优秀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优秀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泾川县城关学区      孟彦军  杨红林  

摘要: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和中华传统文化复苏的背景下,优秀民俗文化活动越来越活跃,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如何将优秀地方民俗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容传承好,并且融入小学思政教育,实现民俗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值得去研究。本文重点论述当地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并且提出优秀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探索小学思政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地方民俗文化  思政教育  路径研究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1]。优秀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谓民俗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长期居住的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如日常生活习俗、生产劳动习惯、人生礼仪、节日庆典习俗、民间文学等。由此可见,优秀地方民俗文化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显著,若能深入挖掘优秀地方民俗文化教育资源,将其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系列,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一条极好的教育途径。

一、构建优秀民俗文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优秀地方民俗文化是当地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长期总结和积淀形成的,一直以来影响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培养了质朴的民风和善良的情感,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2]成为当地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风俗,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他们彼此之间的约定和不可逾越的鸿沟。尽管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这些优秀文化的教育性和思想性仍然很丰富,成为社会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时刻刻规范着人民群众的行为和思想,发挥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为了更好发挥优秀地方民俗的教育性功能,和现代思想融合,应该建立优秀地方民俗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校本教材体系,和道法课程有机结合,成为学生思想教育有机补充内容。如四年级《道法》诚信教育板块,单方面靠理论说服学生很难接受,感到枯燥乏味,把传统的民俗文化思想结合起来,比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借用东西,总结出了“速借速还,再借不难”的优秀思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自觉行为习惯。这样把理论与生活,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起来,从而让学生从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优秀地方民俗文化的自豪感。

二、创新课堂教育活动模式,实现思政教育与民俗文化融合的趣味化。在日常教学中,将优秀地方民俗文化蕴含的思想、规范、礼仪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机结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或灌输式教育方式,将简单的理论说教情景化、生活化、故事化、趣味化,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体验感受,知道一件事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思想和行为自然就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如“我的家庭”教学,可以让学生带上一张全家福照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并说明这张照片中谁所处的位置在中间,对学生进行家庭伦理和秩序教育,受到尊敬长者的思想教育。这种站位关系,体现了尊敬长辈的人文伦理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家庭,进而联系家国关系,让学生明白国家是由许许多多的家庭组成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建立一体化实践教育基地,开辟新型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随着研修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要积极利用多元化的时代信息,拓展学校德育教育渠道。泾川县博物馆、文化馆、吴焕先烈士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是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的集中点,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活教材。因此学校把这些固定的思想教育阵地作为学生综合实践基地,进行定向签约挂牌,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观摩学习,开展交流活动,建立看、学、研、思、行一体化研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教育基地学习结束后,谈认识、谈感受、谈打算,让学生既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又接受了其蕴涵思想的洗礼和教育,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祖辈们的聪明才智,从而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感。

四、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新版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教育的情景化、生活化、趣味化,为了充分挖掘和传承优秀地方民俗文化蕴涵的思想内涵,让抽象的理论思想形象化、可感化,让民俗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为此我们积极组织探索民俗文化活动进校园的途径和方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优秀地方民俗文化与教材内容有效整合,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将优秀的地方民俗文化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和理解,从而懂得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从而培养学生文化自豪感和自信感。二是优秀地方民俗文化与特色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校园文化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引进优秀地方民俗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利用民俗文化创建特色班级,泥塑文化班、剪纸文化班、传统礼仪班、红色文化班、书法班等,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和行为的洗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三是优秀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融合。将优秀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引入校园,充实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民俗文化活动的魅力,理解蕴涵的思想内容。学校举办民俗文化节活动,将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有机融合起来,让全体学生表演体验民俗文化活动过程,让优秀民俗文化走进学生心理,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和感悟,寓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达到学思行一体化的教育目的。

五、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夯实民俗文化教育基础。思政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主要任务,要将学生思想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树立全学科全文化多角度育人的思想。因此要加强对民俗文化教师队伍培训:一是通过聘请民间民俗文化艺人兼职学校民俗文化教学,颁发聘书,定期对教师进行专项培训,让教师既掌握地方民俗文化理论,又能提升实践能力。如剪纸、泥塑(面塑)、地方戏曲、传统乐器(二胡、笛子、腰鼓、等)、皮影制作等。通过培训,建设相对专业化的民俗文化教师队伍,为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人员保障。二是开展民俗文化成果展评活动。学校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利用不同形式,如我是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人演讲、节目展演、作品展评等,集中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展评,既能展示师生对民俗文化的掌握,又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实现文化传承与思想教育双赢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要“使学生从小树立热爱优秀地方民俗文化的意识,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更好地承担传承和弘扬优秀民俗文化的重任”[3],学校必须将优秀民俗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厚植优秀地方民俗文化的教育沃土,让优秀地方民俗文化在学校这片沃土落地绽放风采,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6

2.郝忠斌.民俗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 2018(14)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课题研究】孟彦军  杨红林  :优秀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课题研究】孟彦军  杨红林  :优秀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微信平台:jcjy1662  

【课题研究】孟彦军  杨红林  :优秀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课题研究】孟彦军  杨红林  :优秀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创造好教研【课题研究】孟彦军  杨红林  :优秀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课题研究】孟彦军 杨红林 :优秀地方民俗文化融入小学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