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向善而生
泾川县东街小学 李红芳
桃花落尽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哭声弥漫了整个小区,楼下那个幽默乐观的老头和我的爷爷一样永远地离开了。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们不得不来到这个世界,又不得已离开这个世界,仿佛冥冥之中都是注定。爷爷离开后的两年里,后悔与遗憾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我。我常常想,假如爷爷在最后的时光里躺在床上让我们伺候他几天,让我们这些做子孙的尽尽心,也好。可惜,一切都没有来得及。
失去之后的怀念是最折磨人的事情。一个人走在行人如鲫的街道时,突然间就不可控制地泪流满面,因为在这一刻,我清楚地意识到,人群中那些相似的背影中,再也没有疼爱我入骨的爷爷!
好友说,人一辈子不容易,如果到老年能够无病无灾的离开也算是这辈子修的最大的福报了。起初,我并不认同她的说法,在我的心里认定,善良慈祥的爷爷就应该像我的太爷爷一样,活到九十岁,在儿女们的悉心照顾中寿终正寝,而不是毫无征兆地突然离去。后来,读到明朝思想家袁了凡的《了凡四训》时,我对自己内心偏执的想法有了新的感悟。
在《了凡四训》的第三篇中,了凡先生提出最主要的观点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了教育后人,了凡先生先是用孔子父亲和舜的例子及他们最终的成就地位进行说明。接着又分别用杨荣家的福报,杨自惩恻隐之心福荫后代,谢都事好生之德福后辈,林母好善……等十个各不相同的故事阐解,最后得出:凡是行善的人,都能为子孙后代积累阴德,让子孙后代高官富贵,兴旺发达的结论。读到这些,我不禁想起爷爷小时候经常对我们说的:“傻子头上有青天,吃亏就是福”的道理。
爷爷是从大饥荒里逃出命来的人,他一生贫苦,勤劳,节俭。在我们还很小的时候,他总是没日没夜地帮助村里面的人打地基,盖房子,犁地,种麦子,硬是在水深火热的日子里为和他一样穷苦的人撑起一点生活的盼头。记忆比较深刻的是,那时候常有衣着褴褛的外乡人到我们家门口乞讨,爷爷每次总要嘱咐奶奶说,把最大的白面馍馍给他们,把他自己补丁最少的衣服也送给他们,年少的我哭着不想把稀有的白面馍给他们,爷爷便拿一颗糖来哄我。就是那个时候,爷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上种下了一颗“每有患急,先人后己”的种子。
中学时代的每年暑假,爷爷都会带着我们姐弟去卖西瓜。炎炎夏日,我们拉着一架子车西瓜走街串巷,疲惫不堪,好不容易遇上买西瓜的人,不是孤寡老人,就是囊中羞涩的妇孺,可是爷爷不仅不气馁,反而还乐呵呵的为他们切好西瓜,和他们一起边吃边拉家常,一副完全忘记自己种西瓜时汗流浃背的艰辛。迎着夕阳回家时,我拉着架子车上的爷爷边走边责怪他不会做生意,让别人白白占了便宜,爷爷却笑着说:“要不是别人帮忙把西瓜吃完,我还坐不上车子,享不上我孙子的福呢”。不计得失,随缘而行,这是爷爷教给我们最难得的做人底气。
成家以后,由于工作家庭的原因,回娘家的次数变得越来越少,爷爷给我打电话的次数却越来越多,其实我知道那是他太想念他的孙女,每次回娘家他都嫌我乱花钱,不该为他买一大堆东西。唠叨完我之后,就催着我把买的东西分一半给我们屋后的瘸子爷爷。瘸子爷爷是我们村的外来户,据说年轻的时候蹲过牢狱,无妻儿老小,一个人住在两间破土房里,甚是悲凉。可爷爷长期的救助也引起了全家人的不满,我们都劝他说:“你一天可怜别人,谁来可怜帮助你呢”?爷爷又调皮地说:“我的孙子都这么孝顺有出息,我就活得比谁都好,还要谁可怜呢”?倾力付出,不求回报,这是他最后希望我们做到的处世之道。
善有善报,爷爷这辈子最引以为傲的是,他的子孙们都凭借努力奋斗走出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瘠。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因果轮回,那我们现在安稳的生活便是爷爷用他一生的善行修来的。
上天有好生之德。我终于慢慢明白,一辈子赤诚善良的爷爷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够体面地离开或许是另一种圆满。不管他曾经经受了多少的风雨与磨难,面对生活,他依旧选择向善而生,不卑不亢,问心无愧地坦荡是我永远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