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屋檐下的烟火气
泾川三中 何金平
也许是中年之后的生活过于平淡,也许是小城街巷的距离过于遥远。每每在书本中读到“烟火”一词,我总能想起十几年前在乡镇中学教书的情景。一排工字房,门口摆放着大小不一的铁炉子,每到饭点,碳烟与饭香弥漫着小院。几个人聚在一起,吃着聊着,那种惬意与满足成了我生命中无法忘却的记忆。
十八年前,大学刚毕业,我就被分配到了镇上的中学。由于校舍紧张,我和小荆老师分到了一间宿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没有足够的做饭经验,所以,我们这择了上灶,起初觉得还不错,慢慢地就有点腻了。直到入冬发了取暖的煤碳,我们才有了合灶做饭的想法。利用课余时间,置办炉子、鼓风、锅碗瓢盆等灶具,一切准备妥当后,在檐下,举行了简单的点火仪式,从此,每一顿,我们都能吃上香喷喷热气腾腾的饭。小荆老师和面、揪面、炒菜技术超棒,我则择菜、洗菜、切菜、涮锅,边做服务工作边学习。慢慢地,我便学得一二,也能做出尚可下咽的饭菜。随后,同住一排的小史、小席、小薛也支起了锅灶,加入到了做饭者的行列。如此,檐下的烟火气息更浓了,我们经常会做不同类型的饭,三个灶换着口味吃,每顿饭都有不同的味道,每顿饭都有不同的话题,这样的日子羡煞旁人。
当然也少不了搞怪的事情。偷着给小史的碗里放盐,给小薛的面条里加醋,给素人小荆的米饭里放大肉片,给小席的碗里放辣酱,当然,还有我那碗黑乎乎的酱油面。我不知道,当时怎么会有那么多制造快乐的”招数”,笑声犹在,狼狈的表情犹存,而我们的青春去了哪里?如今,我们的笑声又去往何处?
即便后来成家之后,我们依然生活在同一院子,居住在同一排房间,虽然每家都不足十平方米,但我们的快乐并没有因为空间的狭窄而减少。各自门口依然支着锅灶,两饭时,总有挥之不去的饭香。春夏之时,做好饭,总喜欢围坐在菜地边的石桌旁边聊边吃,有时被来访的家长看见,竟说我们是一家人。噢,差点忘了四家合包饺子的情景,早已忘了是谁提议的,说干就干,简单分工之后和面的、擀皮的,剁馅的、调汁的各自发挥特长,不一会儿,好几盘皮薄馅大的饺子端上了桌。尤其是小史擀皮子的技术着实令人佩服,当然,我调的料汁也不赖,我们边吃边评价,我想,或许这就是我们一直寻找的烟火气息,纯粹、真挚,舒心而又温暖。当然,这也是我们那几年吃过的最有温度的饭。
最是烟火惹情思。瞬间,我的记忆回到了高中时代。也是在这所学校。我和我的同学奋力备战高考,只是,那时条件太艰苦,一年四季吃着开水泡馍,春秋季节还好说,冬夏则是最熬人的,要么石头要么白毛仙姑。老师不忍我们几个住校的同学啃石头嚼白毛,于是,仍然是在这样的檐下,我们的石头溜进了杨老师家的锅了,白毛钻进了张老师家的蒸屉上。可是,当被叫到老师家里时,皱巴巴的馍变成了软软的光溜溜的馍,吃着软的馍馍,我们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当然,每个周末暖瓶里的水也是在这样的屋檐下沸腾的,那水温暖了我的青春,那炉下的火点燃了我的梦想。时光虽已远去,但当年的味道与暖意早已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现在想来,檐下的烟火气里藏着的大概就是师者大爱,是爱生如子的教育情怀。
住在小城十多年,虽然没有昔日的泥泞与破旧,单位也有了窗明几净的餐厅。只是过于节能的灶具少了些许的烟火气,行色匆匆的同事们少了曾经的亲密与随意。总怕,因一言不当触碰了别人的禁忌而尴尬。有时,真的会有一种冲动,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重回故地,去寻找檐下那一缕撩人的烟火气。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