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君子守独,仁者守心,师者守情
——由一段课堂视频引发的感喟
文/杨红林
这是平和的一天,非常亲密的同窗在感叹不已的状态下,带着十二万分的钦佩推荐我去看的。
我看的不是大咖的经典手笔,也不是名人的传记,不是俄乌战争的最新消息,更不是网红新推出的颠覆之作。我看的是一个短视频——一个仅仅能公开三天的课堂短视频。
这是一节课的片段剪辑,时间不到三分钟。自始至终,这间教室里只有三个人,一位老师,两名孩子。这是一个泾川本土农村教学点一年级的语文课堂。
上的是传统文化名篇《人之初》。
视频的作者明显是动了心的。我反复看了三遍。视频在不动声色地、冷静地、客观地记录着一节课堂上发生的一切,然而作者在视频下面附了一段话,文字中分明流露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感动。
原文如此:
“这里是太平镇学区寨子洼教学点一年级的一堂原生态课堂。我纪录了一些片段。把四十个学生的课堂上成一个学生的感觉,是教育的躺平;在两个学生的课堂上准备四十个学生的情绪,是教育的情怀。向这些坚守在偏远山区的一线教师致敬:孩子虽少,但他们也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和未来。”
“躺平”绝对是个贬义词,“情怀”绝对是个褒义词。褒贬之间,情感的天平称量出一颗初心的热爱有多重。
寨子洼教学点我去过。
大概是2017年秋季,开学检查。从四郎殿小学出来,朝北,沿着通往城关杨柳村的硬化路,约行2公里,进入纯山区,在一处两边都是深沟的脊梁型山坡边,有一个教学点——寨子洼小学,校舍很破烂,一处危房已经用丝带围起来了。砖木教室里,有一名老年老师,八个孩子,是一二年级的复式班。老师面相方正,富态从容,和蔼可亲。和所有的村学一样,他既是校长又是教师,又是教导主任、后勤主任、班主任……学校虽小,但是从校园卫生、教室布置、几名娃娃的精神面貌看来,这是一个很让人暖心的“麻雀”学校。
暖心,因为自已也在距离乡镇中心20多里的村学骑着“28大杠”来来往往,风雨无阻地耕耘过三年,刻画了青春的痕迹。有些场景,似曾相识。
如今,时隔五年,看到视频里的学校,应该是重修了的防震校舍,教室内布置更为色泽亮丽,材质更为抗风化,内容充满时代朝气。黑板上部国旗平展,班训用语朴实,两侧墙上悬挂《小学生守则》等挂图,图书角摆满书籍,教室后有一台台式电脑,估计这是教室,也是老师的办公场所。
这个视频中,感动了我的是老师。
如同在朋友圈转发了之后,有同事点赞:“被感动了!”一样。
我认不得这名年轻的老师。从屏面上看,有三十左右吧,中等身材,短头发,戴着黑边框眼镜,下身穿休闲黑裤子,上身着白半袖,浑身透着精气神,朴实得如同晨光中路边的小草,却熠熠生辉。
他的课堂上只有两名孩学生,都是男孩子,一脸稚气,却尽显聪明,从回答老师的提问中可以直接判断。
老师的板书一笔一划,字体娟秀,从一个甲骨文“眼睛”的图形,到白粉笔勾勒出一本书的轮廓,再逐渐添加文字。老师写了,学生也来板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板书布局尽显精巧构思。我看出,这不是一节草草而就的课。
示范朗诵开始了,电子白板中流淌出轻音乐,顿时悦耳动听的声音在空气里荡漾。朗诵声袅袅升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起初以为是播放视频,随后明白,是老师在现场诵读,字正腔圆,情感饱满,抑扬顿挫,犹如一位学富五车的老先生在酣然吟诵。我突然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在读到“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时,“ 吟诵着,吟诵着,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读书完全入神,眼前的年轻老师身形虽未如此,情态却如出一辙。而且这朗诵的功底我自叹不如。
最让我的眼睛离不开屏面的是老师的眼神,随着话语的流动而辐射出不同的神采,分明有谆谆叮嘱在孩子的眼眸里对流,有殷殷期待在孩子的脑洞里发酵……师者浑然陶醉其中,仿佛不知旁边就有一个陌生人,一位主管部门的领导在为自己写真。
“唱戏”的人数和“听戏”的人数严重不对等——而师者沉浸在一种富有的满足中,在为自己的两个刚走上正规学堂的孩子示范教学。不,应该是示范文化的神韵、课堂的庄严、成长的神圣、教育人的良心。
一般来说,名角出场能演到最好的境界,除了演技,更要有氛围,捧场的观众人数越多效果越好。
看过一个图片,多年来印在脑海难以抹去:大雪纷飞的旷野下,一座戏台孤独地耸立。台上一名全副戏装的秦腔演员慷慨淋漓地演绎角色,台下,正中央,只有一名垂垂老矣的观戏者,端坐如虎,沉醉其中。大雪纷纷落下……
记得有老师抱怨说,在小学校里,学生少的很,不像个课堂,没氛围,越上越没心劲。回想我自己从师范毕业到撂下讲台,十八年的小学、中学语文课堂往往学生数越多越来劲,听课的同行越多越精神、越有激情。而且曾经把这和怯场的老师做比,当做一种骄傲的资本。
而今看来,还是肤浅了。是不是把神圣的教育初心变了味?把课堂本该端庄的中心给本末倒置了?我在反思,也在想——任何时候,登上讲台,面对的主体除了学生应该还是学生,面对的眼眸除了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还应该直面自己的一颗心,因为它在头顶犹如长了双眼一样看着自己,恍若神明。所以,要让自己一节课也不敢耽搁,一个细节也不敢轻视,一个学生也不敢漠视,一个哪怕再稚嫩的个体也不敢亵渎。
我忽然记起来一句话:君子慎独。
原文出自《礼记·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在没人看见的地方,要更加谨慎小心,戒备自己,在没人听到的地方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内心。不要在微小、隐秘的地方暴露出自己的欲望。所以君子在独自一人的时候更要严格要求自己。”
把“君子慎独”推延到我们的课堂上,是不是应该这样:将学生引为知己,方可有课堂上的高山流水;把课堂当做道场,方可有烛照不息的精神之光。不管听课者是一名学生,还是几十名。学生越少,你的敬畏越要隆重,越要有进入庙堂的肃穆。因为,这是你的全部,这是你印证课堂神圣的最强大动力。如同视频的作者写的那句话:“孩子虽少,但他们也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和未来。”
我想,难以预料的精彩肯定是击中了拍摄者的心怀,让他临时起意,掏出手机记录。而且,心中一定五味杂陈,有涌动的热流,有对坚守者的钦佩。都是爱语文的人,都是爱课堂的人,都是容易被美妙感动的人,都是虽食糙米却心怀县域教育高峰的跋涉者。这样的时刻,自己也有过经历,也曾经被瞬间的电流击中而在心中感慨万分,因为浮躁而动摇的信念瞬间稳固且凝华。
如今看着这样的课,感动怦然而起,在情理之中。
如果这是一节事先打过招呼的公开课,可能也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临时抽取的从天而降的飞行检查,如同观课者说“这是一堂原生态课堂”。所以,可以想见,平日的每节课是以这样的节奏、这样的状态,这样的精致推进着。
幸好的是,辛劳从来不会被辜负。正如你所有的栽植都必然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花开满径,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更会成为存留在心中的永恒风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的空心化,致使“麻雀”学校越来越多,这样的小班级会越来越多,甚至是“一人一校”,而建好“小而优、小而美”的学校,不仅仅是寂寥的乡村里有歌声传唱,有鲜艳的国旗升起,对一些家庭来说更有现实意义。前年以来,我在梁河驻村,600多个日子久居一地,跑遍每一个农户,了解到更多家庭的生存状态和孩子们的求学情况,没有任何时候更懂农村的艰辛和家长对孩子成才的渴望。让这些“麻雀”学校、“麻雀”班级里的“小麻雀”们获得公平的教育,更需要热爱这份工作、有定力坚守的人。什么可以成为“定力护法”的道场,把两个学生的课堂上成四十个学生的课堂?初心、情怀、责任、珍惜、担当……很多很多,更需要有对课堂的敬畏,对仁心的坚守,对情怀的孕育。
君子守独,仁者守心,师者守情。这是跨越千年时光沉淀下来的珍珠,尤其在教书育人的杏坛,一日不可敷衍,一日不可荒废。
笃行信念,不离不弃,未来必然大道其光。为有信念、有情怀、有追求者点赞!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