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从课堂生成谈学生思维发展
第三小学 王亚军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动态课堂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不同,课堂中会有一些难以预设的 “精彩”生成,我认为课堂中这些突然状况也是一种资源,同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界维的发展。
一、剖柝生成资源,培养自觉意识。
小学生常常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了某些问题,却又说不清其中缘由,缺乏思考的自觉性。
例如:四年级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时,遇到“99+12”这样的计算题时,都能通过竖式计算算出它的结果,但如果要让他们用简便计算来解决时,他们就犯难了。面对这样的课堂生成资源,剖析其中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凭着生活经验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觉得计算的目的达到了,缺乏深层思考的自觉性。在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成,要求学生弄清:99接近100,但比100少1,可以将99写成“100-1”,然后去掉括号,计算就很好解决。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真正了解了算理和算法,为将来学习更为复杂的计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因此,不断地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感受到思考带来的新收获,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
二、引导生成资源,培养批判意识。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是学生最为信赖的人,由于年龄特征及个人知识储备等原因,他们经常盲目地信任,大多时候选择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乏主见。面对老师讲课过程由于表达不严谨产生的问题,学生往往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例如:我在教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0.1=0.10=0.100,
想想从中发现了什么?汇报时有的学生发现:在小数的后面添上或去掉“O”时,小数的大小都相等。如:0.1后面添上0为0.10,0.100后面去掉一个0为0.10,去掉两个0为0.1,它们的大小都相等。
大部分学生都会认为是对的,究竟对不对呢?针对这样的生成资源,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不断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在思考、辩论中学生有了不同的声音:0.1的后面添上0是0.10,这时0.1等于0.10。0.1 的后面添上0也可以是0.01, 0.1可不等于0.01。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统一了意见,明白了“后面”与“末尾”的区别,深化了对小数性质的理解。
面对这样的生成,不要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也不要直接加以纠正。教师要利用这样的生成资源,进行巧妙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辩证。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了质疑,在质疑中体会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发展了思维的批判性。
三、是伸生成资源,培养灵活意识。
小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固有知识的影响,无法摆脱思维定势,思考问题不全面,解决问题往往缺乏灵活性。课堂上学生面对新问题没有灵活分析,抓不住问题的核心,理解片面化,难以发现问题存在的根源。面对这样的生成资源,可以大胆延伸,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我设计了一道“要做一个长3分米,宽2分米,高4分米的鱼缸,求最少需要多少玻璃?”的习题,因为刚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好多学生会直接用表面积公式,带入数值求出来,这是错误的,这种错误会很快被其他眼尖的学生发现并指出来解决。我以为这样就结束了,结果有学生提出如果把长方体长和高所在的面作为底面,这样做出的鱼缸需要的玻璃会更少。
这是我没有想到的,也是我设计练习题的失误。我表扬了那位同学,感谢他指出这个问题。借此机会,我鼓励学生要根据生活实际灵活思考,不能仅仅拘泥于文字,要做一个头脑灵活的学生。
课堂不是课本剧,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首先通过彩排解决。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尊重学生的课堂生成,充分利用课堂的“错误”生成资源,我们的课堂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