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让疑问自然流淌
第三小学 刘晓敏
4月14日早晨,数学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我们全组观摩了杨凤丽老师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袁兴亮老师的《小数的近似数》两堂示范课,我受益匪浅。两堂课为我以后的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是知识、过程和方法的结合体,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
两位老师引导学生们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真正做到了“让疑问自然流淌”,“让学习自然发生”。疑是思的开始,问是行的起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向杨老师和袁老师学习:既要鼓励学生生疑,更要支持学生把疑问表达出来。
让疑问得到表达,需要教师创设宽松、安全而自由的学习氛围。我们要反思,是学生安安静静地配合教师上课重要,还是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学会主动地交流、批判性地思考乃至不循规蹈矩、不断质疑,给教师添加“麻烦”重要;是我们感觉自己掌控了课堂重要,还是学生不完全在教师的控制下、真正地学习重要。教师,为什么要控制课堂、控制学生、控制学习呢?疑问,只有被表达出来,才能促进疑问的生长和发展。
让疑问得到表达,需要教师建立学生质疑的“绿色通道”。学生有疑问,既要倡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努力去解决,也要鼓励他们与他人交流、讨论。就质疑的时机来说,课堂上随时质疑是可以的;课后质疑也是可以的,即学生把疑问暂时记录下来,下课后再和教师探讨。教师要注意的是,疑问的表达,有时可以在公众场合,有时需要私密空间。所以,应保持质疑问难交流渠道的畅通,多一些个别化交流方式、个性化教学手段。山泉在山涧自然流淌,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学生的疑问,也应像山茶一样自然流淌。
让趣味性引导锦上添花
——《分数的基本性质听课随感》
第三小学 唐瑞芳
所谓的趣味性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充满趣味性的手段,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实际应用中我校4月14日杨老师上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正好运用的游刃有余,她在课堂中合理应用趣味性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觉得这是一堂充满活力的课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从中我得到了一些鲜活的经验的有益的启示。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1、从整体看本课程,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线,巧妙引入–呈现问题-一假设猜想——推理论证-—总结结果-—解决问题,这样将一节课串起了,做到了严谨落实,具有启发性和方向导向性,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指导和方法拓展,也为以后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
2、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理巧妙,从开始计算因此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再复习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根据两者的联系,让学生非常巧妙的猜测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很快的记住。
3、问题引导有趣,细节处理到位,从开始的悟空分西瓜引出问题,有力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和培养了收集信息的能力。接着从一个除法算式中得出商不变的规律,着重强调了0除外的原因,在由商不变规律猜想出来的分数基本性质中,也引出了0除外,同样给学生明确的解释,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对细节的关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方法多样化,为什么分数的大小不变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证实,包括计算和动手操作,在小组合作中感受分数大小不变的原因,并且对为什么用纸张表示出的几个分数相等,做到了准确的讲解。
5、趣味故事引出问题,又用课堂知识做了解决,最后证实了分西瓜的结论。而且在练习设计中做到了层层推进,由易到难,变化多样性,从乘法延伸到加法。
总之,本节课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能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求的空间,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力图让学生在开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参与学习。
在聆听中反思 在反思中学习
——《分数的基本性质》听课随感
第三小学 史亚龙
4月14日上午最后两节课,按照学校数学教研组统一安排,我有幸观摩、聆听了杨凤丽老师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袁兴亮老师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近似数》两节课。两名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过程令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因为我也曾经带过五年级数学课,下面我就杨老师《分数的基本性质》谈一谈这节课给我的启发和思考。
一、亮点:课堂流程流畅自然,学生探究热火朝天,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尤其在本节课探究新知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数的大小有没有变化?然后在学生猜测与动手操作验证中,逐步感知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最后在概括与运用中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形成了清晰的认识。每一个活动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从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反思: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发现,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一节课中该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灵活驾驭教材,科学设计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钻研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材,制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设计教案,组织练习等。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教学方法,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去吸引学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
2、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常常是事半功倍。反之,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感到枯燥乏味,昏昏欲睡。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认为,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学生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们,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爱,对数学的兴趣。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其教学目标中注重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生学习的愿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要充分营造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维,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协作能力。合作是时代的需要,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尝试,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不断地向名师和同伴学习,作为老师的我一直在路上!
《分数的基本性质》观课有感
第三小学 焦燕妮
4月14日有幸观摩了由杨凤丽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公开课《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一组练习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的知识引入新课。
杨老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杨老师设计的这堂课,把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体现的恰到好处,为分数教学与新理念的有机结合作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用。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与传统的概念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改进,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然后引导学生操作探究,发现、归纳规律,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对结论的记忆和模仿,而这节课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组组材料,让学生去观察、感悟,并且进行大胆猜想,进而又进行了验证。当学生验证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之后,教师并没有立即让学生去归纳,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感知的这一规律去写一组相等的分数,这样可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为后面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奠定了基础。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
三、创设情境,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杨老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用一张同样大的圆形纸对折、对折、再对折,比较涂色分数的大小以及用绳子对折等多种活动来探索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从而让学生发现规律,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概念,这样概念形成过程十分清晰,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学习能力。
四、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计,既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目标。
学无止境,砥砺前行
–观《分数的基本性质》有感
泾川县第三小学 梁瑞
在4月14日星期四数学教研组会上,按照学校安排进行了数学“一串课”主题单元课例研讨活动,听了杨老师和袁老师的两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杨老师《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总的来说,杨老师教态从容,语言风趣,过渡自然顺畅,课堂气氛活跃。听完杨老师的课程我得到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教师能够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从悟空分西瓜的游戏,有力的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和培养了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自主、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注重问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教师就这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情节中,使学生随着情节的推进一步步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学得趣味盎然,意犹未尽。《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三、及时练习,发展能力。
在练习设计方面,教师尽量给枯燥的练习赋予丰富多彩的形式,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同时也应注重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与开放性。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兴趣”对学习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竞赛活动更能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每一个神经细胞。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发展了能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能为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求的空间,把探索、发现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力图让学生在开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参与学习。
通过此次活动,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但愿自己多一份努力,可以让学生少一份艰辛,学得更加地轻松愉快。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