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泾川县荔堡镇中心小学 葛玉梅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辅助工具,将其运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将枯燥乏味的文字知识变为色彩丰富的图形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知识之间的框架,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进行有效复习记忆,还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道德与法治;应用
思维导图也叫心智导图,是一种简单明了的图文学习工具,它能将分散、繁杂、抽象难理解的知识关系,通过文字图像、线条、颜色等图形元素,清晰形象地展现出来。犹如一棵树,主题就是树干,由树干生发出来的树枝代表主要的想法或关键点,以此类推,将所见、所闻、所想的知识层次清楚地表现出来,思路轨迹清晰,便于抓住重难点理解记忆。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用思维导图这种学习工具组织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能对每节课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展示,能将枯燥乏味的文字知识变为色彩丰富的图形知识,能促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产生兴趣,激发参与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道德与法治课学习之中,还能使学生分析、判断综合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用思维导图梳理学习内容,帮助师生做好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能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而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课前准备才能更为有效,若教师提前准备好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发给学生预习,让学生根据既定内容的“主题、分支、关键词”这三大部分进行课前预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预习的盲目性和低效性,能使学生清晰的理清本节课的层次和脉络,抓住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比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中《自主选择课余生活》这节课,学习内容较多,涉及生活范围较广,学生若不能提前充分地预习,或者预习时抓不住重点,在课堂上就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学习被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而如果提前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抓住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一个主题即“课余生活”,三个分支即“选择课余生活”、“课余生活助我成长”、“过好课余生活”这样的知识框架预习,理清学习思路和知识脉络,据此搜集整理与课堂学习内容有关的事例、知识等,以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究、提升、感悟,使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道德品质,课堂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二、用思维导图联系理论与实际,组织团结成员,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来获得对自然与环境的亲身体验与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获得具有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发展。” 在教材编排、课程内容设计上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并以学生的角度进行编制,这样的教材编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完全吻合。作为教师,在教学方式设计上也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联系体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所学的知识,并结合教师的引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思维导图教学方式的引入,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改变学生学习思考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让学生不仅思考课本知识,也思考生活实际问题,把想到的知识记录在图上,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把课堂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思维导图不仅引导学生个人学习,还把小组成员紧密团结起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知识点记录在思维导图上,在通过对记录的知识进行分析梳理,逐步理解掌握。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当好导演角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主动投身到学习探究中,在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升学习效率。
在绘制导图时,可以让组内同学轮流作图,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手脑并用,互相配合,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组内成员的观点经过最后讨论统一,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图,选派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讨论。教师将各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在黑板上展示,全班共同补充点评,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便于归纳总结课堂知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较多,涉及许多生活领域,而且有些知识内容繁杂、抽象难懂,因此不好总结概况。对于这种有较多内容和难度的知识点,教师要灵活应变,把握整体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归纳总结。如果让学生自行总结,每个学生都绘制思维导图,会造成课堂时间紧张,影响教学进度。因此,总结时,可由教师或学生代表用思维导图进行记录,引导学生说出知识点,将教学内容简洁呈现,展示一节课的知识结构框架,这样不仅更直观形象,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掌握重点,建构知识体系。
在单元教学完成后,及时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可以建构单元内各章节完整的知识,形成单元知识体系,让学生在总结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回顾、整理,在交流、回顾中思考,在思考、讨论中完成所学知识的梳理与内化,同时也拓展了学生逻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四、用思维导图利于学生记忆,有助于提高复习效果。
因为道德与法治学习内容的特点,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存在一定的困难,复习效果不佳,尤其是学习缺乏耐心而又不主动学习、懒于学习的学生,更不愿意花较多时间去记忆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如何让学生有效的记忆所学知识,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把每个层级间的知识清晰地关联起来,通过树干到树枝模式将关键词、图像、颜色等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合成树,形成简短的句子,这样一来,学生只要记住了树干与树枝间的关系,就能通过关键词把知识有效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间的结构关系图,不仅方便记忆,也使学生的课后复习质量得以提升。
总之,思维导图能将知识高度概括,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能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呈现出来。在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此教学工具,不仅便于学生有效预习、高效上课、完整复习,把握整体知识和所学内容,全面建构知识体系,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既提高学了生学习效率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注:本文为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思维导图在农村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PLG699)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刘璐,《探讨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中国论文网;
3. 毛雪芳.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扬州大学2018.6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