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我们倡导从教研组到教研共同体,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我们要敢于质疑、善于反思、乐于分享,由“各顾各”走向“手牵手”,痛并成长,累并快乐。
——题记
激发学习兴趣 探索科学奥秘
第三小学 牛文琴
3月17日第三节课,我聆听了尚志宏老师执教的《磁铁的两极》一课,受益匪浅。下面,我就以下几点谈谈我的看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上课伊始,尚老师创设了情境–利用两根磁力不同的条形磁铁去吸回形针,回形针数量的反差,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并提出问题“同一根条形磁铁上磁力的大小是否都一样呢?”快速引入本节课。
课上,尚老师重视学生的探究和体验,把足够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如在对“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研究中,尚老师让学生经历实验前的预测,引导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而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再通过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最后全班交流形成共识。这部分所花的时间占本节课的80%。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尚老师对于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做了精心的研究的。实验中潘老师用铁粉盒代替回形针和支架,避免了磁铁磁力弱只能取三点研究的不严谨的局面和学生操作困难耗时的问题。磁铁吸铁粉显现非常明显,两边吸得多,而中间少这一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是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这一科学概念。这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也能帮助他们慢慢养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为了让学生头脑中对条形磁铁磁力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尚老师以练习的形式,进行提问,展示学生的想法,而后当场实验,使学生对本课的科学概念的形成更加完善。
在探索实践中发现科学
第三小学 王丽娟
本课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由问题引领经历探索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明确磁极、磁力两个概念,探究磁铁各部分的磁力的大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探究动力,本课一开始就利用一个磁铁小魔术,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前调动他们已有的经验,明确相关事实,了解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来解释。
3、通过实验的方法,强调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再去研究分析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先假设再实践得出正确的结论。
4、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各个探究小组,看看学生在做些什么怎么在做把自己也作为一个探究小组的参与者,以一个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间,一方面教师可以敏锐地观察学生探究中的困感,需要,以及他们的投入程度(特别是对借班上课的班级,让教师能更好地及时了解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对探究过程的科学指导和引导,使我们的探究与合作不流于形式,并能注意一些细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我们的科学课更有科学味。
《磁铁的两极》观后感
第三小学 薛雯
今天,我聆听了同组尚志宏老师执教的《磁铁的两极》一课,受益匪浅。下面,我就以下几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尚老师创设了情境——请孩子们猜谜语,又用条形磁铁的各个部分去靠近回形针,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通过对“回形针可能会吸在哪个部位上”这一问题的“猜测——验证”,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后,学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部位都能吸引住回形针,于是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到磁铁各部分的磁力是不同的。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哪里的磁性最强呢?就是接下来要重点研究的。
二、重视实证,求真求实
实证是科学的基本特点,课上,尚老师一直把实证的思想贯穿始终。如在对“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与“磁铁两极的研究”这两个实验的研究中,尚老师通过“你猜测一下,哪部分的磁力大”、“将两块磁铁互相靠近会怎样”等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而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反馈实验结果。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尚老师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在做完“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这个实验后,孩子们得出了条形磁铁上五个部位分别能吸引回形针的个数,尚老师非常认真地将所有小组的数据都汇总在了一张表格里,汇总完所有数据后,尚老师问:你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很容易就发现了磁铁两端吸的回形针个数多,而中间少这一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是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这一科学概念。这样的科学概念是建立在孩子们有效探究的基础上的,是他们从自己的数据中得出的结果。这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也能帮助他们慢慢养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精选材料,指导探究
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常要选择许多有结构的研究材料供学生观察、实验,经历一个个典型的认识过程,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及情感体验。教学中,学习材料的选择与组织往往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形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尚老师对于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做了精心的研究的:其一,小磁铁在学生探究过程中,不便于研究出各个部位的磁性的不同,从而换成大磁铁,大的条形磁铁能够使学生在实验时明确感受到磁铁各个部分吸铁能力的不同,这样,学生在研究中一目了然。其二,在“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这一实验中,尚老师为每组孩子准备了一个支架,将条形磁铁可以水平地悬挂,这也是孩子们能成功地完成实验的关键。其三,在“磁铁两极的研究”这个实验中,为了避免磁铁两端的颜色对学生的实验产生干扰,影响实验数据,尚老师用白纸将磁铁包住,这样,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就不会受到两端蓝、红颜色的影响,产生的结果也就是相互排斥和相互吸引两种。
四、注重细节,完美课堂
细节有时也能决定一节课的成败。课上,尚老师认真地对实验中的一些小细节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比如,如果要测磁铁各部分能吸起回形针数,该怎么办?磁铁是放在桌上好还是挂起来好呢?要晃动怎么办?回形针是一个个接下去挂呢还是挂在一枚回形针上,是挂在磁铁的边上呢,还是挂在磁铁的下方?挂的时候要细心一些。如果再放上去后掉下来了,算吸起了几个?等等这些,尚老师都考虑得很周到。正因为这样,孩子们才能出色地完成这两个实验。
《磁铁的两极》观课有感
第三小学 王瑞芸
《磁铁的两极》是人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与磁铁相关一些基础知识。
本节课尚老师准备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借助回形针感受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第二,用磁铁的不同部位接触回形针。在尚老师的积极引导下,这两个活动孩子们完成后基本上都能发现,条形磁铁的两端磁力最大,中间磁力最小,并且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一个叫北极。因此教学目标的科学概念目标基本达成较好。
由于尚老师很有亲和力,在探究实验中,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都能认真观察,及时的发现问题,因为猜测磁铁的不同部位磁力大小,很多孩子的想法都不一样,那么到底谁的猜测是正确的呢,孩子们通过积极参与实验,进行猜测与思考,并想出合适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有种揭晓谜底的兴奋感,探究目标也圆满达成。
探究是科学的核心
——听二年级科学《磁铁的两级》有感
第三小学 史淑琴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以探究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磁铁的两极特性。
(一)营造有趣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好奇新是学生主动探究未知事物的原动力。因此,在开课时,通过演实验——小铁球的滚动,营造有趣的问题情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研究磁极特点的兴趣,从而自然过度到下面的自主探究活动中。这样开课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二)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对关键的引导性语言的恰当使用,引导学生在玩一玩磁铁时发现磁铁两极间存在着秘密,由此提出a问题“磁铁两极互相接近时有什么规律?”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合作设计出实验方案,想出各种途径和方法去观察现象解决问题并归纳出结论。我希望给予学生较大的空间及较长的时间让他们自主研究磁极的特点,如怎样的情况下相吸,怎样的情况下相斥,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上教师只是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实验的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探究和交流。老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同时关注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同的发现、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看法,给学生交流的平台。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学生更明显地观察到磁极的相吸与相斥现象。
为了让学生明显地感觉到两块磁铁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的性质,我想出了一个简单又有效的方法:把两支铅笔垫在磁铁下方,再手拿一块磁铁进行靠近,相吸与相斥的现象就非常明显。当然方法是多样的,如把一块磁铁放在一个如啤酒瓶盖样的光滑的圆形物体上也是可以的。
(四)引导学生走进观察、真正经理探究过程。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探究是科学的核心”这一理念,完整地展示了探究这一流程,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动手实践为主、学生是探究主体这个教学意图。让学生真正走进科学实验中,走进观察,非常积极地自主实验,自主意识和表达看法的愿望非常强烈。通过实验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并从中获取了有价值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真正成为了探究的主体,在真正意义上经历了探究过程,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科学是基于实验基础上的学科,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才能发挥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基于实验,应用于实验。教师通过对科学课本的反复钻研,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掌握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聆听了尚老师执教的《磁铁的两极》一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的看法。
尚老师自行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最难,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最关键的一步。设计的实验必须符合有效的,科学的,易操作等特点。一般课本上都会有实验步骤,但是尚老师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让很复杂的实验过程变得让学生容易接受,也避免了直接让学生看课本,填鸭式地告诉他们实验怎么做,那么整个实验学生就是被动的。 培养学生自主实验,小组合作,全员参与的行为习惯。教师在班级巡察,对于实验细节进行纠正,对实验小组进行表扬和展示。
养成学生把看到的现象用语言准确表述的能力。培养学生不但动手还要动脑,还要听取别人意见,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同时通过数据比较核对自己最初猜想是否正确,从而达到自我反思和纠正的
将眼睛看到的直观实验现象,上升为理论的概括性强的实验结论,也是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能力。尚老师鼓励孩子以个人为单位,或者代表小组发言,也是体现孩子是科学课主体的思想。学生通过多次的科学实验,每次都经过猜测实验现象、自行设计实验、有序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像尚老师这样,日积月累就能形成有效的科学思维能力。遇到问题,学生会养成先猜测,再设计,看现象,得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能力才是授之以渔,让孩子受益终身。是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并把这种思维实践于每一节科学课,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