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红楼春趣》教学反思
泾川县第三小学 杨小艳
《红楼春趣》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这一回黛玉重建桃花社,众人先是填柳絮词,后来因为发现一只挂在竹梢的风筝,于是在黛玉的建议下,众人开始放风筝,感悟红楼群芳放风筝的童真童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用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导入。
课堂导入,应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这样才最有效果。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四篇课文均选自四大名著,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是本单元的单元要素,用单元导语导入后,再引导学生复习阅读名著的几种方法,直观、形象,既复习了旧知,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红楼春趣》的兴趣。
2.教学收获(思得)
(1)研读课本,精准定位。
《红楼春趣》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而言,本文是学生接触的又一文言文体,加之绝大多数学生对《红楼梦》并不熟悉,很多语言艰涩难懂,甚至连读通都不容易;文中人物所放的风筝都有很深的隐意,暗示人物的后来的命运,学生没有关于《红楼梦》的背景知识和生活体验,理解自然不易。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处理教材,定位教材,采取合理的策略,我在备课、写教学设计时把重点放在抓住人物放风筝的动作、语言、神态上,感悟放风筝的快乐,初步了解人物性格特点。这样一来,人物放风筝“趣”的细节描写就成了教学中的“抓手”,随后的教学就顺畅多了。
(2)紧扣宝玉的语言、动作、神态悟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宝玉的语言、动作、神态,顺藤摸瓜,让学生感悟宝玉的人物性格特点。在预习展示环节,出示《红楼梦》(第二回)让学生体会宝玉在贾府中的地位,再从宝玉和丫鬟的对话体会宝玉的平易近人和宽容大方。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仔细阅读,对文本分析研讨,找出人物语言的不同之处,探究宝玉的性格特点。
(3)拓展延伸,体会宝黛的知己之情。
课文中宝玉的风筝放不起来,旁边的众人都笑,只有黛玉说“那是顶线不好。拿去叫人换好了,就好放了。再取一个来放罢。”,这时候只有黛玉替宝玉解围,站在宝玉的角度为他说话,引导学生体会宝黛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以及他们的深厚感情。
3.不足之处(思失)
回顾整节课,仍然感觉到有不少遗憾。课文中放风筝虽然写的有声有色,写出了大家的童真童趣,但是,这种场景,学生读来仍然感觉很奇怪,很压抑。可以把大家放风筝的一些隐意简单说给学生听,让学生领悟封建礼教下的自由快乐、童真童趣是压抑的,是有限的。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针对“放风筝”这一特定的活动,开展对比阅读,如出示高鼎的《村居》,让学生是感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快乐活泼的场景;欣赏歌手陈燕唱的《放风筝》歌曲,感受放风筝的心情。这样拓展教学,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立体的、全面的。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