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精研细磨明方向,有效备考求突破
泾川一中 吴兆忠
编者按:由于疫情影响,高考备考“学研讲思用”活动转为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现将县局遴选的各学科骨干老师讲稿予以集中刊发,请各高中组织高三教师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开展集中讲解、学习和研讨活动。同时结合第二次高考研讨会学习情况,不断优化备考思路,强化复习措施,扎实推进二轮复习,全力提高高考质量。
高考试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国务院高考内容改革专题会议精神,遵循“方向是核心,平稳是关键”的原则,依托高考评价体系,在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下功夫,在体现时代性上下功夫,在聚焦关键能力考查上下功夫,在保 持试卷结构和难度稳定上下功夫,加强与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育人方式 改革的协同,在更高水平上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质量的提升。
一、近三年高考试卷组成和考点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
1.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命题特点:①筛选、整合信息,理解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分析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特点,梳理行文脉络(思路);③增设开放性、探究式试题,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2.文学类文本以小说和散文为主,主观题由情节作用、人物形象分析、语言风格鉴赏等题型逐渐过渡更加注重对文本分析的考查。反套路、注重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3.实用类文本选材紧扣时代主题,凸显时代精神,以外国名家作品,非连续性文本形式考查。
(二)古诗文阅读
1.文言文打破了《二十四史》一统天下的局面,代之以《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中的不同段落,组合成篇,改变了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文本样式,杂以叙事、议论,呈现表达方式多元化特点。
2.古代诗歌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作品主题和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力,针对诗歌作品的不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阐释。
3.理解性默写更侧重对名篇的理解,增设开放试题,增强开放性、灵活性。
(三)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设题考查更加全面,考查方式更加多样,创新试题形式,必考与轮考的选择有较强的灵活性,侧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对常规题型进行变式,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写作
作文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考生关注社会重大事件、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强化情境意识,文章避免“假、大、空”,呈现“真、小、实”特点;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应为当务之急。
2021、2020年全国试卷在总字数大致相当,各套试题的字数较2019年均有所增加,总体增加幅度都不大,卷1和卷2两卷是字数相差很小从以上的数据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
(1)2021年学生在150分钟的单位时间内的阅读字数基本稳定在9000字,这体现了对阅读速度的要求有所提高。
(2)2021年甲乙卷文学类文本的字数与2019年相比都有所增加,论述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基本保持稳定。
(3)2021年甲乙两卷的文言文阅读、语言表达部分的字数基本相当;这两个部分与前三年都基本保持稳定。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在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的精神,秉持“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确定的原则,突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稳字当头,稳中有变。整体上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选材上,在突出时代性的同时兼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要求,贴近学生生活;设题上,坚持在具体情境中考查语文应用能力;在考点布局安排、考查方式、考查角度、情境类型选择上呈现了一些与去年不同的特点。试卷整体结构基本稳定,考点分布均衡合理,能力层级配置恰当,难度适中。
(一)高考新动态
1.稳字当头,观感友好。与2020年相比,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在试题结构、难易程度,甚至部分题目的设题角度上表现出相当强的稳定性,给考生以非常友好的观感。试题模块依次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试题整体难度适中,没有偏难、偏怪的题目。部分题目的设题角度与去年相似。如第9题题目为“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2020年全国卷I第8题题目为“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2020年全国卷I第8题题目为“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化人为要,文化深蕴。2021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坚持高举“立德树人”的旗帜,充分体现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乙卷试题“以文化人”的特点更加突出。作文题目以汉代著名思想家扬雄说的“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为材料,既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参照,又让学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谈歌的《秦琼卖马》,除小说题目的丰富文化意味外,故事中“瓷盘”“京剧”等相关叙述也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意味。
3.呼唤真实,防虚避空。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还表现出非常鲜明的求真务实的特点。试题素材努力呈现真实的历史场景、试题指令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作答、试题设置选择具体细小的角度等都是这一特点的具体体现。文言文阅读材料《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的文本,为学生显现了唐太宗与大臣商讨政事的历史场景,学生在答题的同时,既能感受到君臣争辩的激烈,又能从人物身上窥察到古今一体的人性光辉。作文题中“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的要求,也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呈现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考点新变化
1.全面考查,主次分明。2021年高考试题对语文学科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个层级的能力均有考查,但不同能力考点的比重差别比较大。其中对理解能力的考查在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文言文、古代诗歌五个阅读版块的试题中都有体现,是主要考点;语言表达连贯主要通过语句衔接和补写句子来考查,在语言文字运用版块分值占比较高,是重要考点;逻辑推理能力在论述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中都有体现,是重要考点。
2.版块不变,考点轮替。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试题版块分布没有变化,但在不同版块内部不同考点的轮考特征非常明显。在古代诗歌阅读部分,主观题改变近年以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为重的考点选择原则,选取了考查频率较低的语言特色,是典型的考点轮替。在语言文字运用版块,客观题删去2020年新增的标点符号题,主观题改近两年的新闻语段压缩题为一般语段内容概括,也是典型的考点轮替。作文题,改变2015年以来强调社会情境设题的特点,在突出个人情境的同时,兼顾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知识情境,是能力考查侧重点的轮替。
(三)试题新亮点
1.选材新颖,题材广泛。2021 年的高考语文试题选材内容新颖超前,材料来源更加广泛。论述类文本以人文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数字人文”为话题,与2018年全国卷I的“被遗忘权”一样让人耳目一新,思路顿开;文言文阅读一改多年从“二十史”中选材的习惯,选择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中的内容,既符合新课标中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考查要求,又让人感觉新鲜活泼。古代诗歌阅读《鹊桥仙·赠鹭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对辛弃疾的认识和理解。
2.强化情境,一材多题。本套试题坚持近年一贯的强化情境的试题命制原则,在语言运用上又有新的突破。第20、21题两道主观题使用同一语言情境,既强化了题目的情境特征,又控制了试题的篇幅。这是对2021年年初八省联考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试题创新的延续,也有可能成为今后命题的一个方向。
3.鲜活具体,力避套路。本套试卷主观题的表述更加鲜活具体,尽力避免学生简单援用专业概念,机械套用答题模式答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两道主观题,题目表述都相当具体,离开对文本的具体分析几乎无法作答;第21题“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的要求具体清晰,要求学生根据文段的理解重新组织语言。
(一)高考备考,要努力做到“三反”
三反,即反套路、反刷题、反死记硬背。
反套路
今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的大量试题在情境设置和问题设定方面,努力实现反套路。不少学生总结了大量的做题套路,这本无可厚非,但确实不是语文学习的正途。这套试题体现了对学生阅读经验、体会、感受、思考的尊重,使所有的套路没有了用武之地,如第8题、第9题,这2道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如果没有真正的读懂,什么套路也难以套出正确的答案。
反刷题
刷题是一种机械劳动,对于模式化的命题会起一定的作用。对于真正的语文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扎实的训练;但是,僵化的刷题必然败坏语文的趣味。如语言表达题的内容概括题,还有因果关系方面的表达要求,只要情境发生变化,要求有所调整,尤其是思维层面的变化,语文的灵动性便有了,而刷题是不足以应对语文的灵动本性的。
反死记硬背
谈及语文知识,总是会让人联想到死记硬背。全国高考语文命题在理解性背默方面所做的命题实践,已经在努力地扭转这个印象。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改变了文化常识需要记住的认识。不记住,肯定不行;只记住,也不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和问题情境中激活记忆,准确推断。
(二)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课程。
牢牢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具有大格局、高素养,胸怀要广,装着国家与社会;视野要宽,容得下广袤的时空背景。培育学生做真正的爱国者和接班人。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与点滴积淀。要重视教材,重视课堂,让语文教学落地生根,厚积学科基础。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系统学习语文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语言运用经验。
重视阅读策略的学习和选择。要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材料特点,选择适合的阅读策略。既要学会信息类阅读的精准筛选和合理整合,又要学会审美类阅读的精细品味。既能广泛阅读,筛选整个信息,又能精细阅读、品味鉴赏,积累审美经验,提升审美能力与素养。要重视阅读素养的形成,在阅读主题选择和阅读方式组织方面,无论是专题阅读还是整本书阅读,都要突出厚积薄发,突出价值引领,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真正重视写作学习。突出实用性,在具体真实的生活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写作素养。引导学生返身切己,关注家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民族复兴,青年有责。要学会追求远大的甚至是伟大的理想,比如“义”“大义”,又要善于从修身立德做起,端正思想,确定目标,执着追求。要善于从国家、社会大事和生活实践中选择写作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摆进去,把个人发展和国家文明进步紧密关联,引导学生真实表达、合理表达。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习惯与素养,根据不同的表达需求,选择恰当的表达策略与方式方法。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审慎、客观、辩证地认识和思考社会生活实践。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要让学生去想,要教学生“会想”。
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系统思维能力的提高。训练学生能够对问题情境进行认识,进行科学合理的原因分析,在实践中探索尝试,在总结比较中反馈提升。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第6题,对2个典型案例成功经验的比较分析,就是在引导学生,不仅要会分析问题情境和政策背景,而且要会对成功实践进行总结提升。要教会学生运用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方法来认识生活实践、表达思考认识。要培养学生养成将合理借鉴前人思想与独立思考、批判思考、辩证认识相结合,形成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总之,要真正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和语言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语文学科素养。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问题情境的创设上,用历史的经验和当下的现实来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要重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宝藏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关键作用。
四、备考建议
1.做题(选题)要做突出核心价值的试题。核心价值主要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法治意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劳动精神等十大方面,尤其是作文要围绕这些备考。
2.要落实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要求。如一些考核点和答题的方向,以文言文阅读为例,要识记重点的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意义、作用,断句的法则,常见的文化常识,文言翻译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等。
3.紧扣时代脉搏,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作文的备考要注重社会的热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