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
——2021年高考地理学科全国卷二质量分析及备考策略
高平中学 石军民
编者按:由于疫情影响,高考备考“学研讲思用”活动转为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开展,现将县局遴选的各学科骨干老师讲稿予以集中刊发,请各高中组织高三教师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开展集中讲解、学习和研讨活动。同时结合第二次高考研讨会学习情况,不断优化备考思路,强化复习措施,扎实推进二轮复习,全力提高高考质量。
2021年高考地理试卷(全国乙卷)以2017年新课标为依据,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紧密围绕“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体而言,该试题以稳为主,充分考虑了教情和学情,给学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进一步提升试卷的答题感受度和获得感,有利于学生稳定心态,发挥水平。
一、试题结构
从试卷结构来看,试卷主要分成三部分,与往年变化不大。第一部分是选择题,主要采用主题材料+小题的形式。主题材料贴近社会生活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小题以考查基本知识点以及运用基本知识点解决问题为主。整体试卷分为4个主题材料,每个主题材料一般有2-3个问题,就2021年高考试卷来看有3个主题材料考查了3个小问题,1个主题材料考查了2个小问题,总计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第二部分是解答必考题。题量为2个大题,每个大题4个小问,全部为问答形式,无选择和填空,共46分。第三部分为2道选考题,二选一,为解答题。14题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考,15题是[选修6:环境保护]选考,共10分。
试题从知识点分布来看,自然地理知识约占38%,人文地理知识约占62%。人文地理方面分值稍重。
二、试题分析
试题多维细目表,宏观了解试题概况
三、试题特点
(一)立足“立德树人”,传承中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2021年高考试题重点选择了建国以来科技兴农、政策兴农的相关材料,透过试题传承中国精神,坚定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信念。如客观题1-3题,以无人机服务新疆棉花生产这一典型的科技兴农案例,展示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丽景,农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主观题43题旅游地理以某科研团队为云南元阳阿者科村实行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为案例,体现了在党的引领下,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为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二)立足“四层”,聚焦核心素养
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突出体现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以及必备知识等四层要求。
试题从客观题到主观题都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如客观题4-6题以陆港海港建设为素材体现了“无图考图”,学生首先需形成海陆位置的空间关系,才能充分分析陆港建设的相关问题,考查了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客观题9-11题,以气候变化下的苔原带位置变迁为情境材料,考查了“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学生需认真解读文字资料,构建亚欧大陆苔原带分布图,结合题干以及选项分析相关问题,进而得出结论,充分考查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主观题37题前三问通过“推测”“分析”“说明”等词语提出相关问题,设问层层递进,重点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归纳和推理的能力,第三问“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体现了人地矛盾,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三)立足“四翼”,提升学科能力
2021年的地理高考试题,立足高考评价体系的“四翼”,试题设置凸显“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1.立足学生视角,凸显“基础性”
高考试题立足学生视角,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考查,但并不是对单一、简单知识点的再现,而是考查学生对基本规律和原理的拓展与迁移。如客观题7-8题以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相对湿度的时空差异为案例,考查学生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理解和区域气候特征的识记,引导学生重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
2.立足整体性视角,凸显“综合性”
高考试题立足区域整体,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区域整体特征,横向联系,纵向贯通,面对真实复杂的试题情境,探索和解决问题。如主观题第36(4)题,以某品牌在江苏昆山市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为案例,分析其上海因素,需要学生正确理解产业活动的区域联系与分工,正确认识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域的关系,抓住两地区的区位特点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3.立足实践性视角,凸显“应用性”
高考试题立足实践性视角,聚焦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问题,要求能够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主观题37(4)题“以圩田从种植庄稼转变为湿地发展水产业”为情境材料,引导学生从时空的角度理解不同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
4.立足开放性视角,凸显“创新性”
高考试题立足开放性视角,通过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探索新方法,并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创新意识的提高。如主观题第44题,以某科研团队对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的风沙活动路段两侧的调查为材料,采用详实的数据再现真实研究过程,要求学生从建设期或营运期或综合两个时期等不同的时间尺度进行比较,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自拟一个结论,并用表中数据予以论证。凸显了试题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充分考查了学生信息整理能力和周密论证的能力。
四、2022年备考策略
(一)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将课本中的知识点通览一遍,梳理考点,把所有知识点串起来,围绕着主干知识对“热点”、“区域”等专题进行知识的组合和再加工。应掌握的主要原理和规律:首先是五大地理规律,包括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其次是四大区位理论,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
(二)回顾反思,查漏补缺
地理成绩历来是考生文科综合成绩的分水岭。对知识点掌握不太牢的考生来说,这段时间最重要的是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从自己最薄弱的知识点人手,各个击破。如果各大知识块掌握程度相当,建议从自然地理人手,逐个击破知识漏洞。
(三)重视图表,强化读图
在地理考试中有一句话“无图不成题”,说明图表使我们]地理学科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呈现方式。在考试过程中,学生能够准确迅速的获取各种地理信息,进而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高考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老师应该把各种图表加以归纳和整理,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努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要重视图像归类和复习,强化读图、识图训练,提升读图、析图、用图和填图的能力。
(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对于实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同学,除了让其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外,还要特别重视答题技巧的训练,保持良好的备考状态;对于中等实力的学生,应特别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考试中不求做难题,只要把基础题做好做对,就是成功;对于实力弱点的考生和艺术考生,更应注重基础,懂得放弃,对于像时间计算等理科思维强的题,要敢于放弃,要注重人文地理的复习,知识点背下来就可得分。
(五)构建体系,培养能力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对于一些常见题目,我们一般都会总结一些答题模板,方便学生记忆和答题。这种做法对于中等及其偏下学生有一点的积极作用。但是模板答题的缺点也显而易见,从模板出发答题往往答题的针对性不强,得分不高。通过分析高考题我们发现,高考答案都是对特点的题日具体分析而得来的,针对性很强。我们大用模板,就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往往乱扣帽子,甚至扣错帽子。很多阅卷老师对此很是反感,给分往不高。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重点要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努力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模板”。
(六)重视主干,消除求全
高考无论怎样考,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脱离中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虽然试题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量,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点都必须落实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主干知识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依据。从近年来高考试题分析,高考命题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考查的导向没有变,已考查过的内容的命题思路没有改变。因此,在高三教学复习中应重视主干,化繁为简,重点要讲透,难点要讲清,非主干知识应大胆删去。如果教师能很好地把握主干知识,就能使学生更集中时间和精力,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对教学中存在求全求保险的心理应该尽快消除,否则无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七)学会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
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有的同学客观性试题做得相当不错,但进行文字表述时却常常不能到位,不是关键字抓不住,就是语言逻辑出现问题,使本该得到的分丢失。关键在于,平时就没有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记忆与表述。
总之,通过细细研读2021年全国高考地理二卷,我有了这些粗线的认识,以期能对2022届高考地理备考能有所帮助。当然,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可能在某些方面认识还不够成熟,还请各位同仁交流指正。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