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2021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及2022年中考历史备考策略
玉都中学 吕璠璠
一、2021年中考试题分析
1、总体来看,2021年中考历史试题呈现出四个特点:
(1)结构稳定,难易适中。
从题型上看,分为十道单项选择题、两道材料解析题和一道问答题,题型结构与历年中考试题题型保持一致。
从内容上看,符合新课标中考试题的命题要求,突出党史学习教育,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从赋分上看,试题中单项选择题和非单项选择题分别严格按照20分、30分的比例呈现,其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本按照3:3:4的原则。
从难易程度看,本套试题无偏题,怪题,容易题、中等题、稍难题所占比例符合命题要求,通过难度系数比较,2021年试题比2020年试题难度有所提升。
从考点看,该试题高频考点主要包括:原始居民,西周的分封制,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文艺复兴,雅典的民主政治,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边疆地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归属权问题,党史学习等。
(2)试题突出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兼顾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整套试题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察,绝大部分题目都设置一定的情境,题干要求简约,指向明确,试题的解题思路要求思想性强,包容性宽广,要求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答题具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如概括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让学生谈谈对祖国统一大业的看法。都体现了历史学科特有的核心素养“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中考命题原则。并且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如选择题有一道题以文言文为题干,材料题中概括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等等,这些题型中都渗透着语文学科和道法学科的相关知识,而且今后这种学科之间的渗透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命题趋势。
(3)试题紧扣时政热点,突出学生主体。
本次试题既考察课本基本历史知识,又考察学生的党史知识和时政热点,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很好的体现了学科特点。选择题和材料题素材,选用了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亲切,拉近了学生与试卷的距离。如材料题第11题,让学生在井冈山会师,甘肃会宁会师,百团大战纪念碑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四个图片中选择两个简述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和历史意义,学生可以挑自己熟悉和记得清楚的内容进行回答。此题紧扣2021年的时政热点,以党史教育为载体,考察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了从考察知识到解决问题能力的转变。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些题型的设计,全面贯彻国家了意志,正是新课标要求的“历史教育和青少年培养要贯彻国家意志”的体现。
(4)试题符合学生实际,鼓励学生创新。
本套试题的命题符合初中学生实际,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不应该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在题干中提供一定的信息,帮助学生审题解题,避免了单纯的死记硬背,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设置开放性试题,答案多元化,旨在鼓励学生创新。如第13题第四问,让学生谈谈对祖国统一大业问题的看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打破常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内容都比较典型的反映了时代的主旋律,以时政热点和生活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文字,材料分析,观察与思考,实践与探究,活动感悟等,多种方式的设问,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获得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回答现实问题。每一题都能联系实际,不回避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2、试题内容分析
(1)试题结构:通过2019年至2021年3年试题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平凉市近几年中考历史试题结构保持不变,只有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三种题型,基本趋于稳定。与之前的中考题相比,读图题不再作为一种单独题型进行考查,而是将读图题融入在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之中,对读图题的考察方式发生变化,但考察的目的没有变,因此我们在备考中对读图题仍然要重视。材料分析题从之前的一个小题增加到两个小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的分值比例稍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
(2)分值比例:2021年历史中考试题满分50分,中国历史30分,占60%,世界历史20分,占40%。从考查内容来看,中国古代史分值为14分,占28%,中国近代史分值为7分,占14%,中国现代史分值为9分,占18%,世界古代史分值为2分,占4%,世界近代史分值为4分,占8%,世界现代史分值为14分,占28%。近三年中考试题对中国历史的考查比例一直保持60%不变,中国古代史的比例近几年提升不少,而且保持在30%左右;对世界史的考查比例保持在40%,其中世界古代史所占分值一直保持在4%左右,也就是2分左右。
从分值比例上来看,变化最大的有两点:一是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分值增加幅度较大,中国现代史的分值从2019年的5分提升到近两年的9分,提升了8个百分点;世界现代史的分值从2019年的8分,2020年的11分,提升到2021年的14分,提升了12个百分点。二是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分值有所降低,中国近代史的分值从2019年的10分降到2021年的7分,降了6个百分点,世界近代史的分值从2019年的分10分,降到2021年的4分,降了12个百分点。世界古代史的分值近几年都在2分左右徘徊,中国古代史近三年分值基本保持在15分左右,变化不大。
(3)考点分析:通过对近三年考点的归纳发现,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一直在反复考查,如“鸦片战争” “中国共产党”连续三年考查;“分封制”(2020年、2021年)“郑和下西洋”(2020年、2021年)“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2019年、2020年)“四大发明”(2019年、2020年)“文艺复兴”(2020年、2021年) “孔子及其儒家学说”(2019年、2020年)“冷战”(2019年、20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2020年、2021年)等连续两年考查,尤其是2021年将台湾问题以8分的分值出现,通过对台湾问题的考察可以看出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势,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020年问答题“如何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还有2021年新增的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考察,通过此类题型来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种题型将会是以后命题的一个趋势。从考点可以看出中考命题不回避时政热点,而这些反复出现的考点也反映了中考历史试卷的命题关注时政热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鼓励学生创新,体现国家意志的特点。这也将是我们在备考时必须要关注的地方。
2021年试题已经从课本开始向历史学习能力拓展,开始注重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如2021年以“概括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辉煌的原因”、“21世纪应建立怎样的大国关系”来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知识的能力,尤其是最后“请谈谈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识”,从历史角度认识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更要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所以,试题的命制从课本开始向课外延伸,从必备知识的考查到历史学习能力、学科素养的培养,试题呈现形式也是丰富多样,从而实现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考查。
二、分析学情
结合2021年学生答卷情况,可以反映出一些问题。
1、学生问题:(1)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答题方法,尤其是材料解析题,不会审题,不会根据问题形成系统的答案,解题思路单一,抓不住问题的核心,往往答非所问,缺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无法提炼有关的知识点。比如2021年第11题第一问考察“鸦片战争后中国革命的任务”,有学生答案为“我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理解题意,对所学知识不会灵活运用。
(2)对于考察学科素养、创新能力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力不足,导致答案语言匮乏,与题干毫不相干。比如2021年第13题第四问“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大业问题的看法”,有学生直接把题干内容抄到试卷上,根本不会思考,不会把知识从课本延伸到课外。
(3)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不能做到准确再现知识点。如13题第三问,考察实行“一国两制”的前提,其实是对“一国两制”概念的考察,这是最基本的知识点,但这道题得分率并不高。另外还有错别字的出现,如“凡尔赛”的“赛”写错的比较多。
(4)答题格式欠准确,一道题有两问以上的,答案层次不清,改卷老师不能准确判断所写答案是那一问的。且书写不整齐,卷面较乱。
2、教师问题:(1)关注了习题的训练,而对学生做题能力训练不够,没有教会学生审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关注了知识的讲授和背诵,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
(3)不能科学解读课标,有效落实课标要求,凭经验和个人喜好确定教学重点和复习重点,导致教学和复习偏离目标。课堂教学缺少整体构建意识,对学科教学内容不能进行优化整合,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也不够。
(4)对时政热点关注不够,不能围绕热点确定考点。
(5)对学生的卷面和答题格式不太重视。
三、对2022年中考备考的一些想法
1、复习要以《课程标准》为核心,准确确定中考考点和复习重点,要科学解读课标,确定复习任务。多研究近三年的试题,根据2021年试题特点、试题内容分析把握今年的考点、热点,做到不遗漏考点,但也不面面俱到。
2、在复习过程中,要遵循“史论统一”“情意统一”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做题能力。通过复习基础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体系,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总结出来,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立体的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达到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目的。
3、在复习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各阶段内容的复习时间,不要想着去押题,不要搞题海战术,题目是变化的,应把变化中不变的思想和方法挖掘出来,教给学生。要善于梳理归纳各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方法,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类问题的方法。不把复习课上成重复课,贴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复习的热情。
4、紧扣时政热点,近三年的中考命题都有时政热点的呈现,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因此2021年的时政热点就是党史学习,在试题中就直观的呈现了。这也是今后中考历史命题的一个趋势。
5、中考命题方向的预测:
(1)关注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考察,注重能力考察,激发学生的创新水平,因此试卷问题的设计会灵活多变,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不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2)命题符合初中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对知识点的考察不再以重复背诵为主,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察,选用的材料和话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3)对部编版新加入的一些知识点、考点的考察应足够重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也成为今后命题的一个趋势。
(4)命题会紧扣每年的时政热点,来反映国家意志。
6、近三年涉及到的考点有:
(1)中国古代史:原始居民、西周的分封制、孔子及儒家学说、秦始皇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天工开物》、郑和下西洋、赵匡胤及陈桥兵变、行省制度、元朝时管理台湾和西藏的机构、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时对台湾的管辖、四大发明等等。
(2)中国近现代史: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五四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精神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台湾问题、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三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导思想等等。
(3)世界历史:雅典的民主政治、西欧土地关系、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罗斯福新政、一战二战及战后格局、欧盟、工业革命、联合国和世贸组织等等。
7、我在初三教学中的一些方法,仅供大家:
(1)初三第一学期结束世界历史的新课教学,第二学期全面进入复习阶段,根据近三年的试题特点,复习时以七年级中国古代史、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九年级世界历史为顺序进行系统的复习。时间的分配上,根据近三年的试题特点,中国古代史用时四周,中国近现代史用时五周,世界史用时四周,下剩的两周进行专题复习,查缺补漏。
(2)复习时每一板块都以过基础知识、习题训练、讲解做题方法三步走的思路。在过基础知识时,紧扣考点,把握重点,不面面俱到,也不遗漏考点,习题训练时,不搞题海战术,精选习题,做到少而精,求质不求量,不加重学生负担。讲解做题方法,是复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试题讲解,使学生掌握做题方法,培养学科素养,达到我们中考的最终目的。
(3)抓落实,其实复习归根到底就是如何落实,在基础知识的复习时,要落实到位。拔高优秀生,提高合格生,多关注边缘生和后进生,尤其对于后进生要多关注,这些学生往往学习兴趣不高,消极怠工,掌握知识点的速度慢,做题理解能力低,中考的成绩大多是个位数,是影响平均成绩的一个因素,因此,对于这些学生,减少背诵做题的量,单独辅导,吃小锅饭,成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建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对他们多关注,多鼓励,多奖励,争取让他们学起来,以提高平均成绩。
(4)习题讲解时,我常给学生教的方法有:找关键词,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常用;排除法,适用于选择题;从材料中找答案,适合于材料解析题中考察学生学科素养的一些题型。当然,不管什么方法,前提是学生要对基础知识形成系统的体系,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掌握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历史学科素养得到培养了,在考试中才会做到游刃有余。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