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家乡的老机井
王村镇光明小学 李海英
每当我回到家乡,路过那个荒废的老机井,总是想多看几眼,那里充满了儿时的记忆,也曾是村里人的希望……
小时候,村里吃水不方便,只能到山沟里去挑水。我们把那条有水的山沟叫‘水沟’,山大沟深,路途不短,挑水是每家的重点工作之一。早晨或傍晚,大人们早上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说说笑笑拿着扁担去挑水。大家的水桶或大或小,颜色也不统一。每个人挑担子的姿态也不一样。大家就那样络绎不绝地相跟着,扁担咯吱咯吱的声响在村庄上空回荡。
大人们很忙,我们这些小孩子也没闲着。放学后,写完作业,我们就两个人一组拿个棍子去抬水。很多时候,抬水只是个由头,我们围着水池学着大人们修水渠、和泥巴,玩得不亦乐乎。那是我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水沟其实只是一个石头缝中流着像指头粗的水,人们堵了一个小水池而已。我们玩累了,水也接满了,天也黑透了,我们就抬水回家,一路上水桶扑闪扑闪的,到家后,也就剩下不到半桶水了。
遇上干旱年,石缝里的水就会很小,甚至没有了。人们就没水喝了。学校里的老师也是来了一拨又走了一拨,没水喝是很大的原因。啥时候能饱饱喝一肚子水,是大家的愿望。
后来村里出了一个有魄力的支书,他说“活人不能让尿憋死”,他开始找资金、拉赞助、作动员,决定在村口那块平地里打机井。当高高的井架竖起来,转机轰隆隆响起来的时候,村里人奔走相告,热闹得像个集市。瞎了一只眼睛的五保户张奶奶把自家的大黑锅拔下来,支在工地,给工人烧水。光棍二贵爬到树上摘了满满一篮子大黄杏,慰劳打队的工人,有人对他说,打了机井,他就能找上媳妇了。
半个月后,井打好了,当抽水机抽上来的水顺着小渠流向田野,那么清澈、那么干洌,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好像过年似的,鞭炮声、锣鼓声久久不息。张奶奶忘情地捧起水清洗着她的眼睛,她说说不行好好洗一洗她的眼睛就能看见了。那帮半小男孩们早脱得一丝不挂,跳进了水里……
村民们在井旁边立上了一个“珍惜水源、节约用水”的牌子。
机井打好后,是有专人管理,定时开放的。早上起床后,人们排着长龙似的队伍在机井边接水,把自己家那一口口大缸灌的满满的。中午人们又会排着长长的队伍在井边等待,抽水去灌溉庄稼。那时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机井周围,要是找人、打听事、卖东西,人们都会去那里,胜似农贸集市。有了水,人们收成好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村里的小学教学也多了起来,像二贵那样的光棍汉也都找上了媳妇。我们一进家门,拿起马勺就是一肚子水,上学时总是拿上一瓶子灌的满满的水才去学校上学。村子名气大了,村民们个个脸上漏出幸福的笑容。
井水水质好,附近的村民会走好几里路来挑水,甚至有人要出钱买这口井,但都被村民们拒绝了,因为他们视机井为生命,那时全村人的希望。
几年后,有了自来水,村里人们开始都不愿意接,他们舍不得抛弃那个机井,镇上的领导挨家挨户的做工作,才接通了。一些老年人早上起床后还是习惯挑着扁担和桶去机井挑水,有的老人,一早晨就挑一担水,他们会在井台旁和同样怀旧的老人讲很多村庄的往事,井水在晨光下闪着亮光,和这些老人一样,咀嚼着过往。
后来,机井的水位下降了,抽水机也不能抽上来水了,人们已经习惯了自来水。那里便荒废了,但那块“珍惜水源、节约用水”的牌子一直立在那里。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主办:泾川县教育局
编审:教研室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