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不要让爱跑偏了
窑店镇中心小学 宋斌锋
案例描述:
今年我第一次带五年级的语文,班里35个孩子都是新面孔,对于这学期的教育我充满了希望与期待。一天,我忽然留意到前排的一个小女生,她的名字叫李静,人如其名,穿的干干净净,不爱说话,课间也只是看看书或做一些练习作业,不和同学玩耍。有一天,我刚好路过她的旁边,我好奇的问:“下课了,你怎么不和其他的同学去玩?”,他只是轻轻的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又低下头继续做练习作业。看到这么内向的同学,我不免好奇,在以后的课堂上,有什么问题,我尽量提问她,但她总是声音很小,而且言简意赅,不多说一句话,如果遇到稍微难一点或灵活一点的问题,就低头不说(我认为她是害怕说错),尽管我多次鼓励,但效果甚微。很快第一次阶段检测的成绩出来了,她的成绩不是很拔尖,但也说的过去。家长会结束的时候,我特意将她的妈妈留了下来,从妈妈的口中我了解到,李静是家里的独生女,所以全家对她的期望很高,管理的也很严厉,孩子在家犯一点错误,就会受到严厉的责骂,我一下子明白了孩子这种性格的成因,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李静妈妈临走的时候对我说,孩子在家什么也不和她说,希望我抽时间多关心一下,有什么问题随时和她交流。
案例分析: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许多家长对孩子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他们往往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于孩子,过度注重孩子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对孩子要求苛刻,把许多个“不”设置成教育的标尺,错误的爱蒙蔽了自己的心,也伤害了孩子的心,这不仅让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生活,更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李静同学的这种现状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看到孩子的现状、家长的担忧,我的心中结了一块冰,作为一个老师,我突然感到一种责任和义务,很难想象孩子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我打算帮助这个孩子。
案例效果:
第一次家访
家长会结束的第二天趁孩子在学校,我开始了本学期的第一次家访,首先我向李静的父母说了一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接着,分析了孩子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的可怕后果,经过一番长谈,他们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和我一起帮助孩子,但却不知道如何做,我告诉他们,首先要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尝试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的批评,帮孩子慢慢恢复自信。
以后的两周,我在学校也特别留意李静,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鼓励、多表扬,并把她和几个性格开朗的孩子分在一小组,尽量让她多说话,慢慢的李静开始和周围的同学说话了,虽然课间依然和同学很少玩,但是她有时候会静静地看着其他同学玩,嘴角有时还会漏出微笑,看着这种变化,我非常开心,我内心的“冰”也开始融化了。
第二次家访
接着我进行了第二次家访,我把孩子的这种细微的变化告诉了她的父母,他们都很开心,并表示会坚持下去,我还叮嘱他们,马上快要期中考试了,无论孩子取得怎样的成绩都不要批评,尝试着和孩子多交流,帮助孩子一起分析试卷中出现的问题,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李静考的不错,在讲评试卷的时候,对于我提出的问题,她好几次都举手想要回答。虽然手举得不高,声音也不是很洪亮,但是我看到了孩子正在成长的“自信”。
第三次家访
过了两周我又进行的第三次家访,李静的父母很开心,他们在家里也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我们都希望将这种努力坚持下去,我还告诉李静的父母,为了提高全班的口语表达能力,我打算举行一场“讲故事”比赛,我想让李静参加,希望他们能够帮助李静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都同意了,并表示会全力支持。
比赛如期举行,看着李静在台上流畅的表达,虽然声音不够洪亮,最后也没有获奖,但在我的心目中她就是冠军,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她的父母是非常爱她的,只是爱的方式跑偏了,过度的严厉,并没有使孩子更加优秀,反而使她丧失了对生活的自信,换位思考,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才能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才能教育出真正优秀的下一代。无论下一学期,我是否还带这个班级,我将依然关注这个孩子的动态,和她的父母多交流,帮她找回自信。
审核:杨红林
编辑:付荣
校对:潘彦文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