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对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以来的几点思考
泾川县中街小学 王小鹏
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铺开。虽然之前了解到了相关的文件精神和教育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但迎面而来的新生事物突然落地,还是让学生、家长、老师感到不知所措甚至无从下手。按照学校的安排,课后服务从开学初配套实施,至今已近两个月时间,在探索中稳步推进,结合工作,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开展意义
课后延时服务是对学校教教学的延伸,是为了解决“放学早、下班晚”问题而衍生的一种服务。实施的部门在学校,主体在教师,利用学校在场地、设施、设备、师资等方面的优势,是落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有效举措,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
二、目标方式
目前来看,课后服务开展的方式和针对目标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作业辅导。作业辅导是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一环,主要是安排老师对当天的新授内容适度反思,针对掌握情况进行分层分类指导。通过老师答疑解惑,确保绝大多数学生能在校完成作业。这样的作业辅导不仅有助于学生作业的自我管理,而且提高了家庭作业的质量和效率。这个环节对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确保课堂与课后“无缝对接”、确保家庭作业管理制度“有效落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独立、合作、担当的责任意识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主流,一个有责任心的学生,才会自觉学习,锐意进取。在课后服务中,依托主题班会和队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影视观看、红色教育、红歌传唱,了解百年党史,厚植爱国情怀;通过主题演讲、集体宣誓,增强少先队员的使命感,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结合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教师节,开展孝亲近老主题活动,传承中华优秀品质;通过每周一次的卫生清理、劳动实践,强健体魄,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三是多元成长。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去看,课后服务中渗透活动,可以丰富学生们的认知、塑造品格、培育素养。让孩子认识世界、润泽美育、灵动思维、幸福成长,满足了孩子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也可以得到家长的认同和赞扬。体育、音乐、美术、劳动、阅读、书法等各类课后服务内容的落实,也能有效解决课后延时服务实施后学生在校时间过长,学习任务艰巨,方式单一的问题。
三、面临困难
课后延时服务实施在学校、主体在教师、对象是学生、影响在家庭,站在不同角度去看,需求是统一的,也是不同的。
(一)学校。一是管理上的压力,学生放学不离校,参加体育活动和劳动实践带来的安全隐患;家校衔接不到位,接送不及时和临近冬季天黑路滑带来的安全隐患等。二是保障上的局限,目前的城区和农村小学,英语和音体美专业教师缺口大,课后服务中的很大一部分特色活动难以落实;城区学校学生多、场地小,设施设备难以保障。三是模式上的困境,目前的课后服务基本都以班级为单位落实,难以平衡学生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
(二)教师。一是工作量增加,课后服务开展后,参与教师基本每天上午7:30要到校,中午12:00放学,下午2:00到校,6:00离开,从早晨起床准备开始,每天下午晚饭结束都在7:30以后。二是待遇不明朗,自上而下只是明确了落实课后延时服务,但报酬是多少?谁承担?怎样发放?这些都不明确,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三是家庭难兼顾,站在教师的角度,一天下来超负荷的工作,回到家还要做饭干家务,很难有时间去照顾家庭和孩子。以前如果有事,还可以让别的老师分担任务,现在大家都很忙,一旦有病有事,请一两天假都变得很奢侈了。
(三)学生。一是需求有差别,学生个体发展情况不同,爱好兴趣也不同,在没有打破班级或学校界限的情况下,学生发展特长、弥补短板的需求不能满足。二是意愿有差异,如同样的作业辅导,科目不同,同班级不同学生之间的情况不同,分层分类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高效实施。三是负担有增加,极个别教师不按要求去做,私下还布置过量的家庭作业,个别家长也让学生周末补课上培训班,没有理解课后延时服务的目标要求。
(四)家长。一是理念不统一,课后延时服务切实解决了很多家庭存在的“放学早、下班晚”问题,促进了学生学习和成长,但也存在个别家长不理解、个别家庭不需要、个别同学没必要的情况,但这些家长看到其他孩子都参加,生怕自己孩子掉队,也就“被迫”参加。二是费用难接受,具体费用是多少,现在并没有确定和公布,但在意见征求过程中,一部分家长的意见是“同意开展课后服务但不同意收费”,是担心收费过高难以负担或者认为没必要收费。三是效果存疑虑,课后服务实施以后的效果怎么样,大多数家长是存在疑虑的,孩子在校时间长了,自主活动的时间少了,没有家庭作业之后,一部分本就难以约束的留守儿童更加难以管控。
四、几点思考
针对存在问题,我校从各个层面征求意见,反复研讨,出台了一些措施,制定了一些计划,有些已经实施,有些将要落实。
(一)“一月一课表”。解决“师资不足、场地局限”的问题,将英语和音体美课后服务课程分时间、分年级编排,每个年级每月的课程都不相同,做到相互穿插,实现全面保障。
(二)“作业分类别”。解决“学情不同、需求各异”的问题,凡是参与作业辅导的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分类别,设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分类落实“自主探索、知识强化、基础巩固”的不同目标。
(三)“弹性上下班”。解决“工作家庭、统筹兼顾”的问题,由包级领导负责进行摸底,以班级为单位落实,同班级同学科教师在保障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课后服务的情况下,确定周内每天到校离校时间,弹性上下班。
(四)“专业特长课”。解决“模式单一、特色不显”的问题,以现有社团为基础,挖掘教师特长,打破班级界限,实现课后服务和社团活动的有机融合。落实校级社团、年级社团的梯度,保障参与课后服务学生全员参与。
审核:杨红林
编辑:付 荣
校对:潘彦文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