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天空原有残炼石补全
人间本存缺 携爱圆满
——参加全省随班就读工作研讨会后的几点思考
荔堡镇中心小学 郝宝权
9月27日,小雨。受县局委派,我有幸代表全县参加甘肃省随班就读工作研讨会,研讨会在甘肃省开放大学进行。各县区代表共计52人参加了会议,会期4天。
会议由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秦志功主持。会上,省教育厅基教二处处长赵海峰围绕全省残疾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希望作了重要讲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讲师马金玲解读了《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现场观摩了兰州市城关区特殊教育中心资源教室、奥尔夫音乐教学展示及“我的阳光小屋”精细动作训练、“我要当冠军”感统训练仪器、测评仪器操作使用;观摩了兰州市城关区红山根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听取了校长郝玲的经验分享;各县局代表汇报了本校、乃至本县岁半随班就读情况;参会人员研讨了《甘肃省随班就读示范区指标考核体系》、《甘肃省随班就读示范校指标考核体系》;专题研讨了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面,我结合学校实际谈谈参加本次研讨会后的几点思考:
实际情况
对于“随班就读”,很多人比较陌生。通俗来说,随班就读就是指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在普通中小学和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县范围内有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不多,而荔堡镇中心小学就是其中之一。
荔堡镇中心小学现有学生555人,设12个教学班,其中随班就读学生6人,分散在5个班级中。其中:一年级二班1人,三年级一班1人,四年级一班2人,四年级二班1人,六年级一班1人。
这6名学生中,残疾程度参差不齐。一级智力残疾2人,二级智力残疾3人,三级肢体残疾1人。按照实际情况来说,只有三级肢体残疾的这1名学生可以随班就读,且学习情况正常,其余5名学生应该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但是,这5名学生都生在农村,均由爷爷、奶奶照顾,没有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条件,孩子监护人多次找学区、找县局,要求在我校就读。5名智力残疾儿童加大了我校“随班就读”工作难度,且对其余学生的正常学习产生了影响,不说他们的受教育情况,单是安全工作,已经让学校和科任教师叫苦不迭。有2名孩子还患有多动症,会随时在教室乱跑,经常出现推搡同学、跑出教室、破坏公物、游走校园等现象;有1名孩子还患有癫痫症,每学期不定期发作3至5次。
存在问题
2020年,甘肃省共有残疾儿童21488人,分3种形式接受教育:14435人为随班就读,4372人在特殊教育学校上学,2661人为送教上门。通过上面数据不难看出,随班就读依然是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有个前提——能随班就读的孩子,必须具有学习能力,为肢体残疾、轻度智力残疾、弱视等残疾儿童。
因此,第一个问题产生了:部分家长对“随班就读”的认识不足。个别家长不能正面对待孩子的现状,不愿意给孩子戴上“智障”的帽子,尽管手持孩子的“残疾证”,享受着国家给予残疾学生的特殊关照政策,却要强行将孩子送往义务教育学校,影响了国家对残疾孩子的精准安置,错失了孩子享受适合他(她)们更好、更科学教育的机会。
二是随班就读相关工作机制不健全。县城、农村教育部门缺少残疾儿童的筛查、评估、认定机构。哪一个智力残疾儿童可以随班就读、哪一个智力残疾儿童可以上特殊教育学校、哪一个智力残疾儿童需要送教上门?这样一来,残疾儿童享受特殊教育公平没有得到保证。
三是支持保障条件不完善。《甘肃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明确提出:从2014年起,每年三分之一县市区建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资源中心,为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工作提供支持与服务。同时,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需要,配置必需的设施设备和丰富的教具、学具、图书资料等教育教学资源,满足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需要。目前,随班就读资源中心和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不足,对随班就读的专业支撑作用有限,影响了随班就读质量。
四是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特殊关爱不够。主要表现为忽视随班就读学生的身心特性和学习规律,在随班就读学生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等方面缺乏针对性,导致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质量普遍不高,出现“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现象。
五是随班就读教师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在义务教育学校,尤其在偏远农村小学,教师极度紧缺,对于随班就读来说,工作形式大于工作内容。例如荔堡镇中心小学,因为教师数量不足的原因,555名学生,设12个教学班,如果再多分一个班,就出现无人授课的情况,导致出现10个班级人数超过45人的大班额情况。加之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缺少学习培训,教育教学专业水平亟待提高。
发展愿景
“让爱洒遍每片花瓣”。从满足特殊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立足现状,建立学校普、特融合教育育人机制,推进适龄特殊儿童教育全覆盖。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学校切实履行融合教育主体责任,把融合教育课程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成立融合教育工作研究小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二是整章建制。确立特殊学生“一生一案,小案大爱”的特殊计划档案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三是从优配备随班就读教师队伍。从品德修养、责任担当、专业背景、经验业绩等方面,选派具有一定特殊教育素养、更加富有仁爱之心和责任心的优秀教师,担任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班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四是积极拓宽随班就读支持体系。学校逐步探索引入社工、康复师等专业人员机制,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生活照护、康复训练、辅助性教学等工作,为提高随班就读质量提供保障。
“你笑起来真好看”。在学生自愿、教师引导、家长支持相结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以及兴趣、潜能等组成学生社团,包括、舞蹈、摄影、剪纸、刺绣、武术等14个社团。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的劳动技能,树立自立自强的意志,找回自信和快乐,实现自我突破和超越,为今后自立、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把你捧在手心里”。心相近,语相同,普特融合,有爱无碍!教师通过一对一的方式综合评估每名特殊学生,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及评估内容与方法进行整体设计,实现“一人一案”跟踪记录台账。一是提升学习能力。采取多种表达形式,告知学习目标,引发学习动机,提升其听觉、阅读、表达、书写及计算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二是转化情绪调控。针对特殊儿童情绪调控不佳,教师要爱护他们,以表扬为主,耐心说服,循循善诱,指导其改正缺点,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增强适应力。三是调整心理状态。教师一切从“心”开始,帮助特殊学生调整心理状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尊重、认可乃至欣赏特殊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展开同伴互助、呵护、关爱,唤起同伴对特殊孩子的爱心,以集体的温暖化解他们在生活、游戏、学习中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让融合教育真实发生。
“我们在一起”。家校共育教育的落实是实现融合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一是赋予家长参与管理与决策的权利。鼓励家长积极地参与学校活动和监督子女的学习教育,让家长参与学校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家校合作组织的运行以及特殊学生教学评价方案的制定等,从而提升家长的存在感和参与感。二是赋予家长辅助教学的权利。特殊学生家长要尽可能地发挥每个家庭的优势,善于利用家庭成员才能、家庭文化背景等家庭资源,将其生活、工作或者教养经验作为家长课程创新点之一。
“做最好的自己”。改变以学科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主要评价方式,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评价关注纵向发展,根据他们的成长变化,实现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逐步建立综合、多元、动态、个性化的学生素质整体评估的现代评价方式,努力使教学目标和发展目标建立在特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是差异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因人而异,针对学生的优缺点合理评价每一个学生,不能“一刀切“。二是分层性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要求,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极其发展潜力,实施分层评价。三是语言性评价。关注课堂生成的细节,及时提醒学生,有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批评要适度,表扬要及时。四是多元化评价。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评价内容、方式多元化,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促进学生能力形成与发展。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学校本就应该以“尊重每一个、适合每一个、发展每一个、快乐每一个”为出发点,开发各种活动,让融合教育笃行致远,让每一名学生享受到应有的教育。
审核:杨红林
编辑:潘彦文
校对:王姜龙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