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教师常被喻为红烛、春蚕,意为教师要像春蚕、红烛那样,耗尽自己,去成就学生、照亮学生。
有人认为: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未必要做红烛、春蚕。这种讨论虽然有意义,但在我看来,所谓红烛、春蚕,是指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像红烛、春蚕那样全身心为学生。
01
教师的目光
我们先来聊一聊教师的目光。
这个话题来自于一幅“小林漫画”的启发。老师在学生毕业前最后一节课上跟学生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这幅画感人至深,把师生离别的不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鼓励以及种种尽在不言中的情感,通过寥寥几笔细腻地勾画了出来。
所有的老师都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越是成功的老师学生会离他越远,既会走得远,也会不断地超越他。
所以,一个好老师是这样的:在我面对面能看到你的时候,给予你关心、鼓励的目光;在你离开时,会在背后默默注视和关注着你的成长。
02
教师的心
他刚做教师的时候,对学生特别严厉。如果上课期间有一个学生吵闹,他就会把所有的学生留下来,不让他们放学。
后来,有一位同学在作业本里写了一句话:“如果你上课能让我们忘记吵,算你有本事。”
03
教师的修养
04
教师的严格要求
05
教师的魅力
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已经是研究生了,再去小学当老师觉得很憋屈。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有多少人能像李吉林、吴正宪、窦桂梅、俞正强这些人一样富有魅力、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呢?他们都是小学老师。
教师的魅力尤其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影响之中。
古今中外有无数描写教师魅力的文章和语句。比如,《论语》记录了颜渊对孔子的仰慕: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能够让学生“欲罢不能”,这是教师的魅力。
柏拉图的《会饮篇》描述了苏格拉底的学生阿尔基比亚德对苏格拉底的魅力的感叹。
“这个人的言论对我影响很大,而且现在还发生影响。因为我一听到他的讲话就心跳不已,眼泪夺眶而出……我们也看到许多别的人也是这样。我听贝里格勒等等大演说家讲话时虽然觉得精彩,却从来没有听他讲话时的那种经验,没有神魂颠倒,不能把握自己,有如处在奴隶状态之中。”
“当他认真地、推心置腹的时候,谁都看见他肚子里的那些神像。这些神像我看到过一次,它们非常神圣地、金光闪闪地、无比美好地、奇妙地向我走来,使我感到必须五体投地去遵照苏格拉底的愿望做。”
如颜渊对孔子的“欲罢不能”一样,阿尔基比亚德对苏格拉底的影响力也是没有“抵抗力”。
学生之所以能够追随老师,“欲罢不能”,就是因为老师的肚子里有那些神圣的、金光闪闪的、无比美好的、奇妙的“神像”,这些神像就是老师魅力的来源,也是教师修养的体现。
06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西方的师生关系与我们中国的师道还是有些不同。他们讲究平等和讨论,而我们更强调尊重和效仿。
我们有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师道尊严”,但和谐的师生关系却是一样的。正如上面我们所说的孔子、苏格拉底与他们的学生,都有良好的关系。
对学生的成长有影响的老师,就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好的老师一定是非常平等地对待学生的。所以,我们在讲教学论的课堂上反复强调,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不对称但平等的关系。
虽然在知识、能力层面上不对称,但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要以平等的态度相互对待。
教学的过程就是从不对称的平等走向对称的平等的过程,这也是教育的意义。
之前有学生问我,自己不想当老师,但因为种种原因当了老师,但并不热爱这个职业该怎么办。我想把毛阿敏的《投入地爱一次》这首歌送给他。这首歌是《编辑部的故事》的主题曲。歌词中写到:
投入地笑一次/忘了自己
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
伸出你的手/别有顾虑
敞开你的心别再犹豫
投入蓝天/你就是白云
投入白云/你就是细雨
在共同的目光里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你已经当了教师,那么只有真诚地、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你才能获得幸福。
这样,你和你的学生就可以“在共同的目光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关怀,充满温情、鼓励和期待。
我相信,如果投入其中,你就能感觉到做老师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儿。
最后,我想把鲁迅的这句话送给大家:“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教师的境界就是这样,我们送走一届届学生,我们和“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都有关。而这种意义感和幸福感,只有你投入其中才能够获得。
审核:杨红林
编辑:潘彦文
校对:付荣 袁会云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精选推荐】一节优质课的课堂评价标准与细则解读(供教师参考)
?【精选推荐】开学第一个月,老师要做哪些事?7个方面从现在就开始准备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