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泾川县光彩幼儿园 张少娟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应该作为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宽教育资源,推动“农耕文化”进校园,亦或者让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田间课堂”,去观察农作物、体验农事、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培养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劳动,并体会到农民劳作的辛苦,从而尊重劳动,久而久之,还能不断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
时下,不说城镇的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就是农村的部分学生“不分五谷、不辨菽黍”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在每个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就是家中的“小王子”“小公主”。爷爷奶奶,甚至爸爸妈妈都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农事,从而使优秀的劳动美得难以传承下去。更让好多学生竟然分不清“何为麦苗、何为糜子苗、何为狗尾巴草苗”了。另一方面,当前学校德育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而且基本上都是从安全出发,很少带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使学生难以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劳动价值和劳作之辛。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传统的“农耕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农耕器具也逐渐在推出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像做麦芽糖、做汤圆、包粽子、剪窗花这些民族文化,学生竟认为只有在超市才能买到。像搓草绳、吊井水、烧炕头等农事活动学生从来不曾见过或者参与过。其实类似这些东西才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是最值得继承和发扬下去的。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视农耕文化的教育,不仅能使孩子塑造优秀的德育素养,还能继承优秀的农耕思想,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石作用。
总之,我认为将农耕文化纳入到德育教育之中,是当前德育教育最迫切的。注重农耕文化教育,不仅能使中小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心理,还能使其崇尚节俭,爱惜劳动成果,从而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质。
审核:杨红林
编辑:潘彦文
校对:付荣 袁会云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