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这个寒冬,风景这边独好
—参加“农历的天空下”线上专题培训活动感想
窑店镇中心小学 杨秋娟
每次的充电学习,都是为了在以后的日子里遇见更好的自己。银装素裹的西北小镇天空格外蓝,云朵儿似乎都比别处的可爱。2020年的12月19日,在这美好的日子,我同一群热爱阅读的老师赴了一场别样的精神盛宴之约。源于“农历的天空下”线上专题研讨活动。这份精神大餐让我如沐春风、收获满满。
这是担当者行动组织的南明旗下的一次县上专题研讨活动。整个活动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早上9点迎着晨曦,悠扬的笛声拉开了活动帷幕,开启了一天的学习之旅。9点10分陈美丽老师做了《课程·教育》专题讲座。9点20分饶华章、陈晓燕、 张毛丽、朱春梅四位老师分享了他们的与课程的故事。10点40分唐园园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节精彩的《一年旅程回顾及冬至日节气》示范课。11点30分陈美丽、干国祥老师就《农历的天空下》的课堂及实施做了高屋建瓴的点评。下午2点50 分一曲《半壶纱》再次诗意开启,3点10分吴传莹老师做了《节气课程》专题讲座;宋文化老师做了《菊花课程》专题讲座;李爱萍老师做了《苏轼课程》专题讲座。4点40分王世平、干国祥老师围绕《大地·词语·此在》做了深层对话交流。通过一天的聆听学习让我明白了二十四节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就自己的学习所得与大家共享。
课程内容令人大开眼界
于我而言,二十四节气课程是一个新名词。二十四节气是阳历,不是洋历,更不是阴历,而是中国人的太阳历、农业历。中国人为什么要创造二十四节气?因为我们是农业为根基的部落,在我们先人繁衍、发展的核心地区,也就是黄河、长江流域(以两条主要河流,也代表了附近的钱塘江、淮河、海河等流域),我们种植庄稼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它甚至能决定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部落的存亡,一个朝代的成败。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农历天空下”的课程,涉及唐诗宋词、农历、绘画、书法、民风民俗 、科学、美术、舞蹈、音乐……这是一个浩大的综合性学习资源包。在陈美丽老师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自从2007年干国祥老师提出“在农历的天空下”主题课程后,13年中,“农历的天空下”课程的心路历程:从1.0版本的浪漫,到2.0版本的成熟,再到3.0版本的跨学科与舞蹈融合。目的是重启将被现代人遗忘的文化、民俗民风所独创的融合课程。这是一个以古诗词、古诗文为核心,依据农历节气和节日,结合天文、地理、农业、古代历史和民风民俗展开的超越所有课程的综合课程。
吴传莹老师讲得《节气课程》专题讲座中,她说让孩子明视时间、思考时间,24节气便是最好的契机。为了让每一个节气日、每一段时间走进孩子们心中,她以立夏日为课例,设计了民俗、古诗、图画、迎夏创作、三层对话……这样的一节课包罗万象。这时的节气课不仅仅是语文,是教育,它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宋文化老师讲得《菊花课程》讲座中,他的菊花课是通过诗歌唤醒每一个黎明的。孩子们沐浴在李清照、毛泽东……的菊花下,在霜降日孩子们我手写我手,他们通过“诗言志”。写出了“上有余晖,下有黄花,月辉不落,黄花不残……”的佳作。是节气课程让宋老师和他的孩子们有了故事,让他们的生命有了温度,也让孩子们的文字有了温度的。李爱萍老师讲得的《苏轼课程》,跟随她的脚步再次品读苏轼的《江城子》、《定风波》、《南歌子》、《临江仙》、《永遇乐》……让我对大唐的这位苏才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儒、道、佛三家思想不断作用于苏轼的精神世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苏轼真的做到了。用李老师的话说,节气课程也就是“道”,是被我们人类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聆听实践故事获益匪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践行过二十四节气课程的老师是最有发言权的。饶华章老师分享的《行者歌吟》故事,他引领孩子们通过节气课程去细致入微的观察,通过文字、图画融入自己真正的生命感悟。陈晓燕老师分享的《我想和你虚度时光》,陈老师一直践行干国祥老师的理念:“教育,就是决定把怎样的草木,怎样的诗句,怎样的灵魂和故事,赠与童年和少年,让哪些词语,长成一生芬芳的香草。”赏析与节气关联的诗词,让她和孩子们留下了生命的惊艳和感动,还有对时光的震颤与感恩,这种境界是何等的令人向往。张毛丽老师分享的《追寻·栖息·歌唱》故事里,她为追随课程可谓是执着、痴迷。因为她的坚持,二十四节气课程走进了教室,走进了她的学生心里,学生走出了死读书,读死书的怪圈。她和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放飞自我,从此他们的生命更加鲜活亮丽。朱春梅老师她在立夏日,骑单车围着高铁新城一圈,观察物候,撰写观察日记,为孩子们做了很好的师范引领。帅气阳光的唐园园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节异彩纷呈的“一年旅程回顾及冬至日节气”。课堂上的我们同孩子们一样沉浸在在姚合的《冬至日》、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里中久久不能自拔。特别喜欢唐老师说的“能静下来的教室才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未来的日子里,唐老师和孩子们必定一路采撷芬芳,采撷经典。
大胆践行来日犹可期盼
面对如此好玩的课程,心动不如行动。因为只有老师保持不断进化的生命姿态,才会带来孩子们不断进化的生命姿态,这样也才会成为一个又根的中国人。所以,把二十四节气和农作物种植进行密切关联,才是二十四节气的本色,其余所有其它元素,都是这个根基的延伸。
通过学习,我明白我们今天只有以历史的方式,以领会古人何以如此的方式,才能真正把握二十四节气里的教育价值。才能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智慧,四季的更替与诗意,阳光的力量,和大地的沉稳,以及万物在天地间不同的形态、生态,以及它们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命运。
在组织引领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必将穿越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穿越华夏民族的历史。在穿越的过程中,学生也就慢慢了解,在更久远的岁月以前,在千百年前,在我们现在立足的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先人们是怎样憩息劳作的,是怎样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以及这一个个伟大的灵魂是怎样发出自己的声音的,这声音,为什么直到今天,还响彻在我们的头顶,敲击着我们的心灵。
信息时代的孩子被电子设备拴住了眼球,很少接触大自然。作为老师的我们正好可以借助二十四节气的课题研究带着孩子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每一个节气的到来,我们精心备好课,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气候、植物、动物、甚至于人的穿着打扮的变化,同时每天把观察到自然物候记录下来,这就是最好的习作素材,不仅能解决孩子们的写作难题,也让孩子领略四季的魅力,从而感悟到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时的感人瞬间、心灵震撼历历在目。学习前期待满满,结束时行囊鼓鼓。这次充电学习真是不虚此行。感谢南明旗下的领导专家,感谢担当者行动让我看到了教育回归自然的本真!
人类给教师赋予了蜡烛、人梯、园丁、工程师的美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定要坚守教育净土,不忘初心,怀揣梦想,走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做幸福的小学追梦教师。
审核:杨红林
编辑:付荣
校对:潘彦文 袁会云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