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读《记承天寺夜游》有感
泾川县第三小学 马丽娜
公元1037年1月8日。
四川一户苏姓人家,有一男孩出生。他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1056年,21岁的他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欧阳修断定: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此人,就是苏轼。
苏轼入朝为官时,北宋朝廷已经危机重重。
于是,王安石变法。
苏轼的很多师友,包括非常赏识他的欧阳修,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不得不自请外放。期间,却也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十年后,苏轼祸事临头。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苏轼被捕入狱,一代文豪,被严刑拷打,几次险些被杀。
次年元月,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职位低微,并无实权,近乎流放。
此中滋味,一言难尽。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苏轼“解衣欲睡”,但见“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
如此良辰美景,怎可一人独享?
于是,苏轼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那一夜,他们“相与步于中庭”。那一夜,“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那一夜,苏轼不由得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那一夜的月色,给苏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夜,苏轼的心情是微妙的: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他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这就是千古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那一夜,张怀民亦未寝。
张怀民,元丰六年被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
那一夜,张怀民亦未寝。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的经历,相同的遭遇,相同的志趣,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月色,张怀民也是辗转难眠,一同赏月者非张怀民不可!
那一夜,张怀民亦未寝。
如此幸运的,还有五百多年后的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冰天雪地,万籁俱寂,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深夜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何等雅兴啊!
所以要夜深独往,大概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
这是一个清高自赏的人。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真是意外的惊喜。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后约难期。
张岱是才子。国破家亡,劫后余生,张岱年轻时的才子习气还在,深夜泛舟赏雪的雅趣还在。
张岱是才子,才子多孤傲。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
巧的是,亭上居然遇见知音,三人共饮,兴尽而返,何其美哉!
同是才子,比起张岱,李贺要悲情的多。
李贺,正儿八经的皇亲宗室。那又如何?后来还不是家道中落。
李贺,绝顶聪明,少年成名。可那又如何?白白的招人嫉妒。他想参加殿试,考取进士。有好事者说,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李贺跑去考进士,那不是大逆不道吗?对的,就是这个理由,让他入仕无门。
后来,李贺投笔从戎,可依然无人赏识。
他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匹千里马,一匹无人赏识的千里马。“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然而,李贺短暂的一生中,没有能够实现这一夙愿。
李贺的一生,是孤独的,是落寞的。
他,是不幸的。
他,也是幸运的。
因为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李贺27岁的时候,郁郁而终。
遇见韩愈,应该是他落魄、苍凉的一生中最大的安慰吧。
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审核:杨红林
编辑:袁会云
校对:潘彦文 付荣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