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 川
教 研
微信号:jcjy1662
倾情教育?启迪未来
为孩子的成长充电
家长会发言稿
第三小学 王丽娟
各位家长:
大家好!
今天我想和大家就教育孩子探讨两方面的问题:
一、我们一起思考“我是谁?在哪里?将要去哪里?”的问题
(一)我是谁?我就是某某某,姓来自家族,名来自父母,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每个人都是这样,说起来毫无负担,也不用多说。我到底是谁?我还是某单位的职工,这个今天不重点说。重点是我是某某某的父亲或母亲,谈到自己的角色未免头皮发麻,父母不好当,想想孩子当前的状态没有谁敢说自己的孩子很聪明,智商很高,自己不用发愁。想到他们让我们气得七窍生烟的时候就后悔把他生下来。或者生病让我们揪心的时候才意识到那就是我们心头的一块肉。同时我们还是儿子是女儿,三十而立不再是依靠父母的年龄了,我们现在有些家长一说起孩子的不好就是“小时候父母领着,习惯不好”等等,一句话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可惜孩子只有一个“小时候”,又不能重来,那就只能这样了吗?不可救药了吗?告诉你是可以改变的,从现在抓起还不迟。
(二)在哪里?我们正领着孩子走在成人成才的路上,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有了孩子之后的使命和担当。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到这个时候已经没了退路,为了孩子任劳任怨,放弃自己的喜好和追求,一心扑在孩子的教育上。有的家长已经开始给孩子投资,上各种兴趣班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弹琴、画画、播音主持、跆拳道等等,创造机会上各种舞台锻炼孩子的能力自信心。陪伴在孩子身边,帮助他解惑答疑。现在我们对照自己,你还停留在哪个层面?
(三)将要去哪里?身为父母,我们能给孩子留下什么?财富吗?钱永远不够用。我们留给他们的该是自尊、自强和自立,以及我们都该思考的我也很迷茫的问题。
二、老师做了什么?家长做了什么?我们还需要一起做什么?我们从第一次坐在这间教室里,我就给大家提出“初心”的问题,“一切为了孩子”是我们共同的初心,也是从那一天起,你们和同龄的家长和孩子已经开始了一场长达12年的马拉松赛事,这一次再聚,只是一次短暂的休整,我们在一起总结得失,迎头赶上。比赛的结果也是我们今天一起努力的结果。那么这半学期我们一起做了什么
(一)老师做了什么,语数老师每周共上30节课,每天平均六节,每人平均三节课。数学老师还带美术和科学课,批阅4样作业。到第九周检查作业美术15篇,科学1个单元,数学作业32次,练习册批阅了书的一半。说到这里我特别佩服我们的学生,一个幼儿园刚毕业的孩子就能做这么多作业,我真心感谢在座的每一位家长的配合,如果没有你们我完不成学校下达的作业任务,没有你们,你的孩子也没有这么优秀。但是有的孩子却慢慢的出现掉队,做作业的速度,上课的表现,书写的整齐度,都已出于班级的中间或者后面。作为我个人来讲,工作快20年,第一次将试卷带回家批阅,第一次放学后来学校加班改作业,和何老师布置黑板报,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我们努力地改变自己,来适应新环境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是想告诉大家,这是一个比学赶帮超的环境,你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学习环境是难能可贵的,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在这所学校读书,当初也是费了好大的力气,我们何不从现在起和孩子一起努力,让他成为你的骄傲呢?
(二)家长做了什么?父母的陪伴很关键,尽管各家都有实际要解决的困难。但是一年级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刻,需要家长的督促和配合,很多家长都做的很好,每天晚上坚持督促孩子认真完成作业,并且能坚持发到群里。有些孩子的作业工整正确率100%甚至达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而有些家长始终不发作业,说实话我也检查的比较少,因为晚上我也要陪自己的孩子看看书玩一玩吃吃喝喝,早早上床休息。早晨7点叫他起床领到学校,送上幼儿园。深深体会做父母是一个辛苦的职业。
(三)我们还要一起配合着做什么首先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批评表扬,都是会有的,再好的孩子都是有缺点的,当然了人都是有闪光点的。
1.不失时机地鼓励孩子很有必要。
2.持之以恒地督促孩子。最近网上在叫停家长批阅孩子作业的问题,有人转发呼吁,我想说在我们小学里,家长能看的也只有家庭作业,正式作业我们会按时批阅。再说家庭作业也没人要求你非改不可,批阅是你对自己孩子的负责,家庭顾名思义就是家里的,同时也没人要求老师一定要批阅家庭作业。
3.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行。努力去帮助孩子,让自己的孩子真得行。
4.我是老师也是家长。你的孩子是那个最聪明的,我会很羡慕,想着如果他是我的孩子多好,但是我也会时不时帮他敲敲钟,告诫他不能骄傲自满。你的孩子是学习吃力的贪玩的,我也会想如果那是我的孩子,我该有多苦恼,我该怎么去教育他,我也会伸出手去摸摸他的头,鼓励他,有时本该去批评,我还会和颜悦色地开导他:“不急,你再想想再回答,你一定会说对的。”
最后,我想说孩子是你的,也是我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你的。你一定要好好用心去抚养他,因为孩子的前途也是我们未来的样子,或许孩子未来所在的地方就是我们想去的远方。感谢大家!
审核:杨红林
编辑:袁会云
校对:潘彦文 付荣
●End●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那就转发和点赞吧!欢迎留下自己的见解,我们期待与您一起交流探讨。
微信平台:jcjy1662
创刊日期:2016年6月2日
投稿邮箱:jcjy1662@163.com
◆ ◆ ◆
—创造好教研
建设好课堂—
泾川教研,打造泾川教育人自己的教研品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泾水教苑










